8月10日,一臺廚余垃圾資源化處理設備在小店區濱東花園小區安裝完畢,開始運行,從此,小區內廚余垃圾將變廢為寶成園林綠化用肥。
濱東花園是我市垃圾分類示范小區之一。垃圾分類工作開展以來,人性化的服務舉措,便利化的分類設施,越來越美麗潔凈的居住環境,讓小區居民由起初的抵觸轉變為現在的積極配合,并逐步養成了從源頭分類的良好習慣。即將投運的廚余垃圾資源化處理設備,就是立足于廚余垃圾源頭分類基礎上就地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置的又一創新之舉。
設備占地面積約10平方米,采用超細破碎、深度脫水、循環脫鹽、微生物好氧發酵等技術,日處理能力為100公斤,可完全消納小區當日產生的廚余垃圾。廚余垃圾經過初步分選之后,雜質被剔除送入破碎機,擠壓脫水后實現固液分離,液體進入到污水處理系統,固體輸送到存儲倉高溫好氧發酵,經過8天至10天生物發酵反應后變成有機肥料。據介紹,廚余垃圾不出小區直接處理,避免了外運時產生環境污染,有效減輕了終端處置壓力;處理后的垃圾量可減少90%以上,廢水經油水分離后,油脂將作為生物柴油或化工產品生產原料;每百公斤垃圾可產生20公斤至40公斤有機肥料,直接用于小區草坪植物花卉施肥。
短評
為源頭收集就地處置叫好
生活垃圾“吃”進去,有機肥料“吐”出來。“源頭收集+就地處置”相結合的做法,是我市大力推進垃圾分類工作蹚出的一條新路,也為實現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新模式。
廚余垃圾在生活垃圾總量中占比高、成分復雜,無論是收集、儲運,還是末端處理,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且滲濾液及臭氣處理成本高昂。廚余垃圾實現源頭處理,減少了中間清運環節,減輕了終端處置負擔,避免了生態環境污染,最終變廢為寶“回歸自然”。這一做法,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相統一,一舉多得,是一條值得借鑒的垃圾分類精細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