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视频91,日韩脚交footjobhdboots,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电影

您當前的位置 : 太原新聞網(太原日報報業集團) >> 新聞縱橫

資源變資產 資金變股金 農民變股東

——我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激活一池春水

來源:山西日報 作者:康梅薌 王秀娟 2020年08月21日 11:15
  •   小西溝村鄉村文旅康養綜合體規劃圖。

  •   領到股權證的留義村村民。王秀娟 攝

  •   圖為花塔村的稻田公園。康梅薌 攝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越深入,難度越大、要求越高。尤其是如何進一步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如何提升農村集體資產經營管理效能、如何強化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政策支持等方面,都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由此,我們采訪了城郊農業村、地質災害易地搬遷村、城中村、純農業村等四種不同類型的村落,對他們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路徑、模式進行剖析,試圖為實現農村更高水平的鄉村善治探尋經驗,促進有效激活農村各類生產要素潛能,增強集體經濟發展活力,助力鄉村全面振興,開創新時代農業農村發展新局面。

  改什么?怎么改?

       把集體經營性資產確權到戶,實現農民對集體資產的占有使用和收益分配的權利。

  幾年來,我省先后有8個整市16個整縣(市、區)被列為中央試點,以“擴面、提速、集成”為行動指南,因地制宜,先行先試,拓寬了農民增收新渠道,讓農民共享農村改革的發展成果。

  截至今年7月底

  全省45930個集體經濟組織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完成率99.49%,累計向農民分紅5.05億元,農民的“紅本本”變成了“紅票票”。

  2014年,經黨中央、國務院審議通過,出臺《積極發展農民股份合作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方案》。2015年5月,潞城區作為我省唯一承擔全國首批29個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任務的地區,開始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探索。

  至此,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以點帶面,逐步在全省范圍推開。

  我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進的時間表

  2017年10月,我省出臺《山西省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提出了改革的路線圖

  2017年底,14個中央和省級試點高標準通過驗收

  2018年,中央在我省陽泉、忻州2個整市,屯留區、沁水縣、大寧縣、河津市等4個縣(市、區)開展試點工作

  2019年,我省運城、長治、呂梁、晉中、晉城、朔州6個整市,古交市、尖草坪區、萬柏林區、霍州市、曲沃縣、蒲縣、襄汾縣、靈丘縣8個整縣成為中央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

  今年,我省又被列為中央整省試點。目前,全省已有2個整市、17個整縣率先完成改革任務。今年年底全面完成改革任務。

  晉源區花塔村——特色農業風帆揚起來

  “我們花塔村曾是全省農業戰線的老先進,老黨支部書記蘆旦只曾經多次被評為省、市勞模。”8月3日,說起花塔村的歷史,村黨支部書記何建平依然很自豪。

  花塔村是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文化古村,地處太原市龍山腳下,與晉祠相鄰,因村內曾有隋朝開皇年間所建的華嚴塔而得名。

  2017年,晉源區被中央確定為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花塔村率先啟動試點,全村一條心,開始搞改革。

  因為毗鄰省城中心,成員身份認定是花塔村改革面臨的最大難題。

  堅持合情合理合法、公開民主決策、公平公正辦事。按照“先定辦法后定人”的思路,召開20多次村民代表會議、村干部會議,征求意見,4次張榜公示,最終全體村民達成了共識。2018年4月底,完成了清產核資、成員身份認定,特別是保障了52戶“女兒戶”的合法權益。何建平說,這個過程中做到了“五個到位”“三個一”,即宣傳到位、摸清家底到位、成員劃分公平到位、政策到位、帶領社員致富到位,健全一本臺賬、確認一個身份、制定一個共同發展的目標。

  2018年5月12日,花塔村選舉產生股東代表、理事會、監事會成員,審議通過股份經濟合作社章程,“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花塔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正式掛牌成立,村黨支部書記何建平當選為股份經濟合作社理事長,股民領到了自己的股權證,家家有股份,人人有分紅,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歷史變革。

  “牌牌掛上了,戳戳刻上了,關鍵是要干啥了,怎么才能讓老百姓得到紅利”,何建平心里盤算著。

  花塔村曾是晉祠大米的主產區。合作社從盤活有形資源和挖掘無形資產雙向發力,整合村南330畝閑置土地,恢復晉祠大米種植,建成了田園綜合體——稻田公園,走上了農旅融合、文旅融合的新路子。

  引進自動化育秧生產線,新建40畝育秧基地,水稻育秧效率提高了30倍。所產稻秧除滿足本村使用外,還可每年為村集體增收20余萬元。

  今年1月,花塔村受邀參加晉祠大米品牌推介會,與沃爾瑪、美特好、山姆士、晉農之窗等多家大型商超簽訂購銷協議,暢通了銷售渠道,提升了經濟效益。

  6月6日,晉源區第三屆插秧文化節在稻田公園舉辦,稻田文化展示、生態放養、插秧體驗等活動吸引了市民的目光,“水稻認養”項目簽約客戶12家、稻田52畝,收入15.6萬元。

  為解決水稻加工粗放、售價不高問題,合作社引進了先進設備,建成了大米加工廠。“今年可以收入70萬元。”何建平說,“下一步將空置廠區、廠房、閑置土地重新規劃,合理流轉,開始經濟全面轉型的新實踐。”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后的花塔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年收入突破百萬元。村里更有生機、更富活力,村黨組織說話有人聽了、辦事有人跟了,曾經的荒地變身最有奔頭的產業。

  榆次區小西溝——資源入市采石場變身康養小鎮

  8月10日,晉中市榆次區烏金山鎮小西溝村,山坡溝壑,目之所及,郁郁蔥蔥。雖是下午時分,依然有幾輛旅游大巴載著游客來到了這里。今年6月16日才開始試營業的小西溝文旅康養小鎮,已經成了周邊市民的假日休閑之地。

  “以前跑大車,在路上掙錢,沒日沒夜的,家里人可操心了;現在家門口掙錢,踏實安穩,最多的一天我的小店賣了4000元。”

  村民付雪鋒今年41歲,是小鎮流動黨員服務站站長。他興奮地給記者講述著自己被改革改變的人生。厭倦了跑大車的奔波日子,也看到了村里要發展康養小鎮的規劃,2019年8月,付雪鋒花了1萬元錢去安徽學習做糖葫蘆的技術。現在的他每天早上九點開始做糖葫蘆,一個糖葫蘆7元,再加上店里的一些山楂制品,平常每天的收入不下千元。另外,他和幾個村民一起合伙投資100多萬元建了大棚,今年已經開始掛果,“如果沒有凍害的話,每年能產10萬斤玉露香梨”。

  在小鎮轉轉,還有更牛的。高峰時,張俊平家的“漏魚兒”店里常常一座難求。“以前也是開大車,知道村里打造康養小鎮,去汾陽學做‘漏魚兒’”。7月18日,小西溝村來了2萬多人,張俊平的“漏魚兒”一天就賣了7000多元。“主要是平臺好,我的經營原則就是做到用好味道留住人。”張俊平這樣說。

  曾經的小西溝村儼然一個采石場,村子周圍到處是私挖亂采亂象,200多口人的小村子滿目瘡痍。2003年整村搬遷,一個村變成了兩個村……2018年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積極引進工商資本,村里的荒地、未承包到戶的耕地等都變成股份,分到了村民手中。小西溝村黨支部書記趙保花給記者講述著小西溝村的“前世今生”。

  如今的小西溝新村是村民居住地,為解決村民的就業增收,村集體整合項目周邊200余畝土地,租賃外包給種植戶發展特色果蔬等現代都市農業,村民人均收入2萬元左右,推動全村加速駛入了鄉村振興快車道。而小西溝“老村”舊貌換新顏。面對生態破壞、房屋損壞、耕地塌陷、取水困難等村情實際,積極修復生態,圍繞田園文化做文章。2016年,山西東山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擬投資21億元打造小西溝文旅康養小鎮項目,承租非承包耕地143.3畝、四荒地727.6畝、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68.9畝,征占建設用地150.4畝,沉寂多年的土地再次煥發出勃勃生機。

  目前,小西溝村集體非承包耕地已全部入市,經營性資產已全部盤活,其他土地資源入市工作正在有序推進。山西東山旅游開發有限公司運營總監王俊杰介紹說,項目全部運營后,可以帶動周邊5000人就業,每年實現營業收入3億元,鼓勵村民參與項目發展、共享項目紅利。

       盡管剛剛試營業2個月,但是小西溝的康養民宿區、地方特色餐飲等已經展示出了獨特的魅力,來自北京的游客李陽平說:“沒想到山里還有這樣的景致,希望能多住幾天。”

       小西溝,離紅塵不遠,離自然很近。

  孝義市留義村——股權抵押好貸款

  對于孝義市崇文街道留義村的村民來說,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后的股權“真值錢”。

  留義村位于孝義市城西,和孝義市區不分彼此。村里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后,所有經營性資產量化100%折股到756名成員名下,按100元一股分配至戶到人,人均持股4000股,每人的股份價值40萬元,如今已經漲到了46萬元。

  價值46萬元的股權能干啥?留義村村民宋金亮告訴記者:“用處可大了,能靠它貸下款了。產權制度改革后,我拿著股權證從孝義市農村商業銀行抵押貸款30萬元,又買了一臺吊車。”

  留義村是孝義市首家股權抵押貸款單位,今年53歲的宋金亮也是首批受益人。2006年,宋金亮開始養車,當時買了一臺裝載機,宋金亮想貸款但是沒成功,因為他沒有抵押物,村集體的土地和宅基地都不能抵押,只好四處借錢。今年他又想買一臺吊車,股權證圓了他的夢:“這臺吊車300多萬元,如果不是貸款,還得到處借錢。”現在宋金亮雇的兩個司機和兒子一起開吊車,“今年預計能收入70萬元-80萬元”。

  探索開展農村集體資產股權抵押貸款,以股權作抵押貸款,解決了農民融資難問題,農民股權權能得到拓展,賦予了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在留義村,股民貸款比例原則上不高于每股46萬元的50個百分點。股民年齡原則上控制在60歲以內。

  2000年,宋金鋒正式上任村黨支部書記,他告訴記者,留義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改得早。2017年孝義市將留義村作為城中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以來,留義村堅持“六表決六公示”,重點環節、主要事項等至少六次通過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表決、張榜公示。

  公平、公正、公開后,人們的意見少了。憑借城中村的獨特地理位置,留義村進行“多元化產業”布局,對舊村改造置換出的宅基地進行開發,同時發展休閑服務業、文化體育業、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租賃土地2000畝,發展葡萄種植培育基地。還把目光投向資本市場,對集體資產包裝重組,目前正在與寧波大學量化交易技術研究院、北京光速迭代科技有限公司探討合作上市事宜,保障資產高效利用、收益持續增長。

  留義村的股權堅持“社內流轉,戶內共享”原則,成員退出,股份集體回購,全員分配,保障集體利益和組織成員收益。至此,村民當家做主的意識更濃,對于集體經濟發展的事項也更加上心。集體經濟發展的同時,村民創業、就業途徑也增加了,餐飲服務、物流運輸、后勤物業等行業不斷發展,實現了多渠道增收,集體、村民雙收益。2017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81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2.2萬元。2018年,每位股民分紅7090元,2019年,每位股民分紅7150元,村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可持續。村民任根榮今年64歲,在村里的物業公司上班:“現在我們村的知名度可高呢,有吃的、有住的、有花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如今的留義人過上了“租金薪金股金多金惠民生,農民市民股民新民享金利”的美好生活。宋金鋒介紹說,股權抵押貸款激發了村民的創業激情,鼓勵大家充分發揮股權證作用,將“死寶變活寶”。

  臨猗縣薛公村——荒溝荒灘上誕生濕地公園

  這里的變化讓人稱奇。

  曾經人人嫌棄的5000畝灘涂地,5000畝荒溝,現在是碧波蕩漾、荷花飄香的濕地公園。

  8月12日,聊起以前的荒溝荒灘,臨猗縣薛公村村民程東峰打開了話匣子:“大多數撂荒了,曾經分給村民,但是因為灘涂地不保險,不知道該怎么種,有的地方不出苗,有的地方種下去一場洪水來了就打了水漂,所以大家都不種”“溝溝坎坎的,連樹也不好活”……結果是5000畝荒溝實行責任制后,30多年無人問津,5000畝灘涂亂墾亂種、效益低下。

  怎么辦?村黨支部通過“四議兩公開”等方式,確定“荒溝、灘涂不單獨零散發包,整合資源整體開發,發展規模產業,造福村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按人分解到戶,人人持股;解除合同,收回土地,5000畝荒溝、5000畝灘涂資源由村集體統一管理。

  村黨支部書記程俊懷告訴記者,村集體以全部荒溝、灘涂入股山西仁核山谷農林開發有限公司,公司以資金和人力資源入股,合作開發。在開發的過程中,以“集體經濟壯大、村民從中受益、投資商有利可圖”三方共贏創新體制機制,形成了項目推進、收益分配新機制。創新收益分配機制,實行分期收益分紅辦法,確保集體收益最大化。

  現在荒溝里到處都栽上了核桃樹,村民雖然還沒有分過紅,但可以在項目區務工掙錢。今年62歲的梅社強在核桃基地項目區打工,“每月2000元,挺好的”。村民程引萍也說:“只要肯吃苦,比自己投資強。”

  收益是看得見的。村集體經濟收入由改革前的5萬元增長到40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不足6000元增加到1.58萬元。合作的第一筆收益491萬元,集體研究決定用于建設村北大道、群眾文化廣場,安裝太陽能路燈等。每年的40萬元分紅用于村民吃水、用電補貼、環境衛生等,對4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股權分紅。“大事村民共商、財務村民共管、紅利村民共享”的集體經濟收益分配管理體制,讓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顯著提升。

  8月17日,一封來自臨猗縣孫吉鎮薛公村的邀請函在微信朋友圈廣為傳播,臨猗縣第三屆運城峨嵋果品博物院生態旅游文化節暨孫吉鎮第二屆黃河濕地旅游節將在薛公村黃河濕地公園舉行。好多人相約荷花節,來這里騎駿馬、穿蘆葦、踩河泥、逮大鵝、釣大魚、劃小船,村民們也琢磨著擺個攤賣涼粉、賣油糕、賣水果……

       實踐證明,盡管全省各地農村經濟發展不平衡,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做到了既摸清了集體家底,又維護了農民權益;既壯大了集體經濟,又增加了農民財產性收入,全省農村發展活力不斷增強,改革紅利加速釋放。

(責編:鄢妮)
主站蜘蛛池模板: 哈尔滨市| 蓝山县| 牡丹江市| 任丘市| 洞口县| 东兴市| 海伦市| 织金县| 忻州市| 会东县| 大城县| 明光市| 聂拉木县| 盘锦市| 东宁县| 巫山县| 岳阳市| 漯河市| 凉城县| 平潭县| 永修县| 探索| 板桥市| 雷波县| 永康市| 惠水县| 上高县| 桐梓县| 延寿县| 新乡市| 科技| 泰宁县| 商城县| 亚东县| 昔阳县| 中阳县| 太仓市| 鸡泽县| 青龙| 安化县| 武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