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视频91,日韩脚交footjobhdboots,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电影

您當前的位置 : 太原新聞網(太原日報報業集團) >> 新聞縱橫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調研行】臨縣:幸福之花開滿地

來源:山西日報 作者:燕中興 2020年09月12日 08:45

  今年以來,臨縣補短板、強弱項,將脫貧攻堅與農業產業深度整合,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鞏固提升傳統農業,積極培育新型產業,呈現出遍地開花的發展格局。9月7日,記者深入臨州大地,進入田間地頭、易地扶貧搬遷點及扶貧車間,記錄這里的幸福故事。

  棗花香里說產業

  金秋九月,紅棗飄香。黃河之畔的臨縣克虎鎮薛家垛村,占地300畝的矮化密植有機紅棗示范園區氣勢恢宏,一拱拱大棚縱橫連排,獨具魅力。大棚里高低均勻的棗樹掛滿密密麻麻的大紅棗兒,吸引全國各地游客采摘購買。

  該園區技術顧問秦聰明介紹,皋狼紅棗“六月鮮”和“早脆蜜”是園區精心培育的有機品牌,早熟、豐產、品種優質、今年提前上市,8月中旬開始線上線下銷往全國各地,每天至少銷200單。

  “皋狼紅棗果如其名,這種早熟鮮棗可以提前一飽口福。”通過線上購買的浙江客戶吳曦顧微博上點贊。

  臨縣是紅棗之鄉、全國最大的紅棗生產基地,棗林面積高達82萬畝。紅棗產業一直作為當地主導產業,但受天氣影響和技術限制,裂果、爛果現象無法解決,制約了紅棗產業發展。

  近年來,臨縣在紅棗產業轉型升級上下功夫、轉思路、破困局,初步培育形成棗芽茶、棗木香菇、棗花蜜等紅棗新業態。

  其中,山西皋狼紅棗科工貿有限公司就是紅棗產業轉型升級的典型一例。2017年,該公司享受紅棗產業提質增效優惠政策激勵,投資1000余萬元流轉薛家垛村300畝紅棗林,搭建58個大棚,打造有機紅棗示范園區。在大棚內種矮化紅棗樹,開創臨縣紅棗種植史上的先例。

  公司帶動,棗農受益。園區采取兩種模式帶動貧困戶增收:一是流轉棗林地18年的協議,年流轉金22萬元。按人口分配,帶動貧困戶145人,人均增收400元。二是安排貧困戶就業,每戶每月4000多元務工收入。

  果與葉搭配,同步發展。近日臨縣舉行的山西藥茶宣傳推介會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一片片紅棗竟變為一款款藥茶。

  棗芽茶無污染、無農殘、無添加,長期飲用可改善睡眠質量,提高人體免疫力。該縣招商引資,大力發展棗葉藥茶,打造全縣脫貧致富的新型產業。

  為鞏固這一產業,該縣將建設年產2500噸的棗芽紅茶工廠,籌建10萬畝棗芽茶采摘基地。并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帶動1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合作,輻射帶動棗農1萬戶。

  “棗樹進大棚,棗葉變藥茶,是具有科學性和普惠性的農業產業,能帶動更多貧困群眾脫貧增收,真正過上像紅棗一樣甜蜜的幸福生活。”呂梁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臨縣縣委書記張建國如是說。

  扶貧車間談就業

  八月是瓜果飄香的好季節。24日,后青塘村舉行臨縣青塘粽子扶貧車間項目開工儀式。這是粽子產業發展史上一個值得銘記的時刻,開啟了該村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新發展征程。

  “這是一項實實在在的利民工程,也是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我們一定堅定不移,團結一心,全力做好配合服務工作,為建成青塘粽子扶貧車間奉獻一切。我們的美好生活指日可待,我們的明天會更加燦爛!”后青塘村黨支部書記趙生明在儀式上的表態發言激動萬分。

  青塘扶貧車間項目占地約40畝,投資約3000萬元,日產30萬只粽子,年產量可達5000萬只,年利潤可達5000余萬元。建成后以加工粽子等食品為主的企業入駐生產經營,做大做強“青塘粽子”品牌,助力脫貧增收,輻射帶動全縣發展粽子加工業,使之成為真正的脫貧產業、致富產業、朝陽產業,同時占領北方各省粽子食品市場。

  該項目屬于勞動密集型扶貧產業,建成可安置貧困戶為主的600余名工人就業。這種企業幫扶的項目在臨縣比比皆是。呂梁市的知名企業為合作主體與該縣簽訂了2個投資1.3億元的農業產業項目、1個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2個就業扶貧、1個農產品銷售、2個企業結對幫扶等8個項目幫扶協議。

  在全社會幫扶和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農業產業化及產業鏈條延伸正在改變臨縣的經濟結構。近年來,臨縣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實施了“3N35”產業扶貧計劃,以紅棗、食用菌、小雜糧種植和生豬、湖羊、肉鴨養殖等為主的一大批農業產業項目蓬勃發展,創立了一批農特產品品牌。農業及輻射產業發展優勢漸顯,老百姓的生活蒸蒸日上,外出務工的臨縣人出現創業“回鄉潮”。

  臨縣縣長李雙會說:“我們全力推進‘青塘粽子’扶貧車間項目建設,發展好文化旅游、手工編織、藝術創作多種產業,轉化為產業優勢、品牌優勢,為農民家門口就業進一步拓寬了渠道。”

  小康路上話幸福

  58歲的臨縣城莊鎮上城莊村村民趙巧英,每天精心打理承包的香菇大棚。“清明節前后,第一茬香菇出棚就賣了3000多元。這批菌棒今年至少收入1.5萬元,政府還每棒補助2元,想不到咱也過上好生活了!”趙巧英面生喜悅,不堪回首多年的生活困境。

  25年前,丈夫因腦梗致半身不遂,當時孩子尚幼,老人要贍養,家庭重擔在肩,全家僅靠20畝薄地和政府救助度日。“兒女們拉扯大已成家,心想能松口氣了,沒想著能過上現在的好日子。”趙巧英說,想不到國家這么關心我們貧困戶,村里安排我當保潔員,有固定工資收入,全家每年還有7000多元的低保補助。

  近年,臨縣鼓勵發展香菇產業,城莊村發展種植20多萬棒香菇扶貧產業。趙巧英在工作之余,還在香菇基地打工,日工資80元。看到香菇產業前景好,鄉親們熱情很高,她干脆承包了一個香菇棚,種植9000棒香菇,從此生活發生大轉折。

  同樣生活在大山里的武家坪村民張向福,如今生活也大變樣。

  “75平方米獨門獨院,只花了9000元添置了幾樣家具。黨和政府實在太貼心了!知道我們農村的習慣,專門給每家門前騰出一塊小菜地,種點西紅柿、葡萄啥的,生活成本很低。如今吃水不用挑,取暖不用炭,做飯不用火,再也不用爬坡上梁了!”張向福興奮地對記者說,除能享受低保、醫保、養老等政策外,村里還為他安排了月工資500元的保潔員公益崗。

  其實,老張對生活是個比較消極的人。原出村的路坑坑洼洼,離鎮上雖只有30里路,但去一趟得花半天時間,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土地貧瘠薄收,且都是斜坡爛洼,一年到頭收入不夠開支。老伴患高血壓和肺氣腫,一年吃藥好幾千。多年來,老張日子過得捉襟見肘。“誰讓咱生下來就這命呢!”搬出大山是他這輩子想都不敢想的事。

  想不到,2018年武家坪村被納入整體搬遷村,和其他4個村一起搬遷到鎮所在地,背山面水、交通方便、配套齊全的安置小區。“2018年農歷五月廿六這一天永遠記得,一晚上興奮得睡不著覺。搬家時幫忙的鄉親們說只帶生活必需品就行,舊農具、水甕這些東西再也用不上了。”老張回憶喬遷新居時,略顯苦澀。

  像趙巧英和張向福這樣生活發展大變樣的人,在臨縣隨處可見。據悉,2016年以來,臨縣共有272個村4.1萬多人易地搬遷,建成18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其中6個安置點建起了農業產業園,7個安置點配套了扶貧車間,真正達到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脫貧目標。

(責編:鄢妮)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阳县| 房产| 容城县| 乐亭县| 西峡县| 剑河县| 华池县| 新蔡县| 靖宇县| 贺兰县| 准格尔旗| 仁怀市| 上栗县| 开阳县| 乌鲁木齐县| 孟连| 夏河县| 鹰潭市| 横峰县| 闸北区| 邓州市| 梅河口市| 湘潭县| 芮城县| 弋阳县| 科技| 谷城县| 栖霞市| 凤山市| 沂源县| 东乌珠穆沁旗| 新乐市| 康平县| 正宁县| 汉沽区| 乌鲁木齐县| 上蔡县| 海伦市| 抚州市| 象山县| 和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