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道口的垃圾桶沒了,異味也消除了,居民每天定時到集中投放點分類投放生活垃圾……“撤桶并點”實行3個多月以來,晉源區晉源街道新城小區的環境面貌悄然發生變化,垃圾分類逐漸成了居民的日常習慣。
垃圾分類設施俱全
走進新城小區,整潔美觀的生活垃圾集中投放點格外搶眼,墻上還貼著垃圾分類簡化細分表。記者注意到,生活垃圾投放分為兩個時間段,分別是6時30分至9時30分和17時至20時。“除了這兩個時間段,其余時間集中投放點是關閉的。”負責垃圾分類的第三方公司負責人丁當介紹說,居民投放垃圾時會有督導員指導,每天投放的垃圾會及時收運,確保不產生異味。
新城小區是晉源區首批推行生活垃圾分類的示范小區,從前期摸底、入戶宣傳、“撤桶并點”到全面施行,丁當和同事們忙碌了兩個多月。她說:“剛開始很多居民不知道怎么分,或是覺得太麻煩不愿意分,我們通過各類宣傳活動,讓大家直觀地了解垃圾分類的好處。”為使居民聽得懂、能分對,丁當和同事們挨家挨戶宣傳,還設計了很多小游戲。同時,還建起一個垃圾分類科普館。
如今,新城小區居民樓前的42處、144個垃圾桶全部撤走,整合成7個垃圾分類投放點,每個投放點配有四色分類垃圾桶。統計數據顯示,分類后,小區每天收運的垃圾僅有50余桶,不足原來的一半,干凈整潔的環境令居民十分滿意。
從“麻煩事”到“分內事”
“丟、丟、丟垃圾,輕輕地放在垃圾桶的里面,大家不要丟錯了,快點快點分類了,快點快點行動吧……”9月7日18時,居民鄭潤花拿上分別打包好的廚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帶著小外孫下樓了。小外孫又哼唱起這首由姥姥改編的兒歌。
“原來每個樓道前都放著垃圾桶,總有異味,還會引來流浪貓、狗等動物。”自從小區施行垃圾分類,鄭潤花主動擔任義務宣傳員。“不停地向別人講解垃圾分類知識,總感覺枯燥。”于是,鄭潤花和三位老姐妹一起,改編了兒歌《丟手絹》,還創作了數來寶《垃圾分類從我做起》:“我們四人走上臺,手中竹板打起來;今天不把別的表,垃圾分類表一表;藍色桶裝回收物,廢物就能變寶物;綠色桶裝剩飯菜,變成肥料可灌溉……”本來復雜難記的分類標準,被改編成快板形式的數來寶后輕松“串珠成線”,令人耳目一新。
實行垃圾分類已3個月有余,看著小區環境越變越好,居民牛俊紅打心眼里高興:“剛開始覺得麻煩,現在已經習慣在家里就把垃圾分類裝好。垃圾分類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咱也應當盡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