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數月緊張調試,康恒太原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的發電機組日前實現穩定運行,投入了滿負荷運轉。從9月13日開始,每日約3000噸、占全市日產總量65.5%的生活垃圾被源源不斷運送至此,進行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處理。這意味著,我市全年將有109.5萬噸生活垃圾在這里“變廢為寶”,可供30萬戶家庭使用一年的電量。
占地面積124.7畝的康恒太原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坐落于清徐縣的太原市循環經濟環衛產業示范基地內。作為山西省和太原市的大型公益環保類重點工程建設項目,發電廠采用BOT方式進行建設籌資,由上海康恒環境股份有限公司參與投資、建設、運營,不但處理規模在全國同行業中名列前茅,技術和工藝也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發電廠項目運營部副經理劉志彪介紹,目前,滿負荷運轉的發電廠每日可處理生活垃圾約3000噸,除供應廠內用電外,每年還可上網3.9億度,大約相當于30萬戶家庭一年的用電量。
在1號垃圾吊控制室內,控制人員正操縱垃圾吊對進倉的垃圾進行翻動攪拌,促進其脫水發酵。由于還未到垃圾大規模運送時間,高33米、長55米、寬30米的垃圾倉內,垃圾只堆滿一角。工作人員解釋,僅那處角落的垃圾就有2萬噸左右,電廠每年能處理垃圾109.5萬噸,假如都堆積起來,可以在一個標準足球場堆314米高。
與我市第一座同舟垃圾焚燒發電廠相比,康恒太原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的技術更成熟、運行更穩定可靠、適應性更廣。劉志彪介紹:“絕大部分固體垃圾不需要任何預處理就可直接進爐燃燒,而且環保配建更為先進完善。僅拿垃圾焚燒的熱灼減率來說,我們已經能控制到3%以下,是國內目前的最高水平,可以讓垃圾充分燃燒,由熱能轉化為電能。垃圾燃燒期間產生的煙塵和有害氣體,經過脫硝、脫酸、除塵、去除二惡英和重金屬等過程,最終排放的煙氣完全符合國家環保要求,可達到歐盟相關排放標準。在安全、環保的前提下,爐渣在基地內就制成建筑材料再利用,極少量的飛灰則進行無害化處置。”
市城鄉管理局工委副書記武衛華表示,該發電廠的正式投運,標志著我市在深化垃圾分類終端設施建設工作中又一次實現了重大的突破,在推進城鄉生活垃圾一體化處理,垃圾“零填埋”,構建精細化、智能化、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垃圾分類處理體系方面邁出了重要的歷史性步伐,也為加快省城轉型跨越發展,樹立城市生態品牌,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建設一流省會城市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