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境中教、學、考,這是教育部新課程新教材改革實施后,作為國家級示范區之一的太原普通高中需要面對的一個變化。”12月8日,在太原市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范區建設工作推進會上,市教研科研中心高中教研室主任王明霞介紹說,這意味著學生的學習方式需隨之變化:從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從淺表學習變深度學習、從單向學習變多向學習。
今年7月,教育部在全國遴選出32個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范區、96所國家級示范校。我省設立1個國家級示范區和3所國家級示范校。其中,我市成為國家級示范區,太原五中、山西省實驗中學成為國家級示范校。全市80所普通高中進入新課程新教材實施范圍,其中,省級示范高中20所,市級示范高中26所。
為探索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的有效經驗,發揮我市作為國家級示范區的示范引領作用,市教育局制定了“國家級示范區建設工作三年規劃(2020-2023年)”。三年規劃期間,我市各普通高中學校結合本校實際,突出優勢和特長,在課程建設、教學改革、考試評價等關鍵領域積極探索,在開發選修課程、推進選課走班、加強學生發展指導、實施綜合素質評價、健全學分認定管理辦法和完善辦學質量等重點環節實現突破,在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模式變革、促進學校多樣化有特色發展方面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普通高中在推進新課程新教材改革實施中,各有特點、各有側重。太原五中副校長王鳳龍說:“學校聚焦課堂,重點著眼于信息化和課堂教學的融合,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學生層面,正在引導他們從傳統的接受型學習、被動訓練,向主動學習轉變,更加關注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小組合作能力,更關注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和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這種育人方式的轉變,為他們未來做學術、做學問、終身學習奠定扎實基礎。”
“我們很注重培養學生會選擇、會研究、深度學習的能力。”山西省實驗中學校長孫秀梅說,在探索新課程新教材改革中,學校注重學科之間的融合,“比如,美術學科和書法、雕刻、建筑等專業知識會打通,重視學生的勞動教育,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家庭勞動、社會志愿服務、課堂動手制作,3年時間,學生勞動時間不少于40個小時。”
根據三年規劃,到2023年,我市將成為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特色鮮明、領先中西部、能示范引領全省的先進示范區,形成系列保障新課程新教材規范實施的太原經驗,形成區域創造性落實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的太原模式。在示范區建設全過程中,努力探索出立德樹人的有效路徑,更好地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