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泡、二淘、三晾、磨米、做餡、滾制……十幾道工序,一步也不能少。”臨近元宵節,晉源區晉祠鎮長巷村的韓福元家里又熱鬧了,從事桂花元宵制作50多年了,每到元宵節前總是全家出動,數千個元宵在笸籮跳動,做好的元宵或煮或炸,聞著香吃著甜。2月20日上午,在韓福元家的磨坊內,3臺3米多高的自動石碾機轟隆作響。旋轉的石磨一遍遍碾壓著晾曬好的糯米,在提升碾米效率的同時,依然使用石磨碾米,保持古法制作。“糯米粉怕熱,石碾子涼,保證原汁原味,磨出來的面粉更細,元宵容易煮。”韓福元介紹說,晉祠桂花元宵必須用本地產的優質糯米,粘性高,又筋道,越煮越大,越煮越香。從碾糯米到滾元宵,韓福元已將手工制作的精髓融入自動化設備中,變的是方法,不變的是一代代人對傳統味道的堅守。
“來,嘗嘗我們的餡兒!”在作坊里,韓福元熱情地遞過來幾塊手工做的餡料,一口咬下去,香香甜甜。“做餡得靠技術,核桃、芝麻、花生仁等配料怎么加工,玫瑰花和桂花的花漿放多少,都有講究。”雖然工序復雜又耗時,但當地人對制作元宵樂此不疲。韓福元的兒子韓偉早早繼承了父親的手藝,邊滾元宵邊介紹:“餡料少蘸水,放到盛有糯米粉的笸籮里滾,滾一道,過一道水,再滾一道,再過一道水,滾個四五道,圓乎乎的元宵就成了。”如今,晉祠桂花元宵的制作和銷售基本都由韓偉來打理。
“不少老太原人要的就是這一口‘老味道’,有的人早已定居南方,仍對晉祠桂花元宵念念不忘。每年都有老顧客托人或通過快遞來買元宵。”韓福元笑著說:“咱們的料好、餡兒足,口味自然不會差。”拎著三盒元宵,正準備離開的張女士說:“我在抖音上看到制作晉祠桂花元宵的視頻,覺得味道應該不錯,今天特地來買點兒回去嘗嘗。”2017年,韓福元與晉源區制作桂花元宵的同鄉協商成立了“太原市晉源區晉祠桂花元宵研究會”。2018年,他制作晉祠桂花元宵的工藝入選太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元宵節期間,作為北方元宵的代表,他還在央視春節特別節目中予以推介。 “以往線下只有2家超市售賣晉祠桂花元宵,今年增加到30家,我們還開通了線上銷售渠道,并在抖音、快手上發布小視頻予以推廣,元宵已賣到北京、深圳、廣州、杭州、西安等地,截至目前已經賣了8000多份。”為了讓這份“老味道”傳得更遠,韓偉還有很多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