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9日,杏花嶺區第六次黨代會上傳來消息,“十四五”期間,該區將在新興產業、創新生態、城市發展、營商環境、府城名片、文教水平、生活品質等方面發力,努力打造產業轉型領先區、中心城市核心區、社會治理示范區、府城文化引領區、幸福生活樣板區,全面建設現代宜居杏花嶺,打造錦繡太原新府城。
建設產業轉型領先區 打造繁榮興旺杏花嶺
堅持集群化鏈條化方向,完善城區經濟布局。全面落實低碳綠色發展導向,以釀造小鎮項目為依托打造釀造特色產業集群,以春光鍛造等為支柱打造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以華能熱電等為牽引打造節能環保產業集群,以谷旦科創產業園區建設為載體打造智能科創產業集群,高質高端發展工業實體。繼續扶持特色種養產業和有機旱作農業,積極發展農業電商、農貿物流、休閑康養等新型業態,大力扶持推進丈子頭物流園二期等“拉動型”項目,構建都市型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產業體系、經營體系。
聚力實現“六新”突破,打造轉型最強增長極。全區將圍繞“六新”抓項目、建生態、優服務、強基礎。將業態建設作為頭等任務,全力扶持京東(山西)數字經濟產業園發展壯大,積極服務國企、省企和大型民營企業發揮資金、技術、人才、產業鏈優勢,促進科創、文創、旅游等各項產業跨越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智慧城市建設,以“雪亮工程”、大氣污染信息化治理、森林防火監測平臺、“杏服通”等載體平臺為依托,全面拓展政務、教育等各類場景應用。全面落實各類獎補扶持政策,不斷推動創新主體增量提質上規模,力爭“十四五”末高新技術企業總體規模翻兩番,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達到1500家以上。搶抓概念孵化、技術研發、產品轉化、人才服務等關鍵“節點”,大力支持科研機構站所爭創省級、乃至國家級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讓更多優秀人才安家杏花嶺,服務全太原,為全區長遠發展積蓄力量。
立足改革與開放“雙輪驅動”,營造最優發展環境。深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攻堅,用好用活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等重大改革成果,深化財稅金融改革,以金融服務水平“新高地”形成杏花嶺區發展新優勢。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推動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提升改革社會效益,全面引深教育、醫療、公共服務等特色民生領域改革。大力提升招商引資質量,持續尋找新的合作“切入點”和發展“引爆點”;千方百計創優營商環境,建好用活數字政府,高質量落實“一網通辦”,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務環境、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依法辦事的法治環境。

建設中心城市核心區 打造富有魅力杏花嶺
以大布局支撐大發展,構建開放式空間格局。有效承接市委、市政府關于發展北部老城的系列部署,拉大城市發展框架,形成太原北部高質量發展新的動力源。依托全市市域綜合交通體系建設,重點推進7條發展軸線:軌道交通2號線(解放路)重在騰籠換鳥、重現活力,府東府西街重在轉型提質、服務支撐,北中環街重在產城一體、拓展邊界,東峰路—東山大道重在精細規劃、拉開框架,東山旅游環線重在城鄉一體、融合提質,五一路—臥虎山路重在業態融合、內引外聯,府城文道重在以文促旅、彰顯底蘊,共同形成支撐杏花嶺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間發展的城市空間格局。
“新基建”與“老基建”互融互促,全面提升城區承載水平。突出“新基建”搶抓機遇、強化應用,將“老基建”智慧賦能,建設滿足未來需求的基礎設施體系。立足老城基礎,加快回遷安置,推進老舊管網更新,推動海綿城市、數字城市建設,提升城市生活品質。加快5G城區建設,大力推動小區、校園、醫院等的智能化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推動現代城區建設能級提升、質量躍升。
治山治水治氣治城一體推進,建設綠色宜居的美麗家園。持續用力抓好生態文明建設,緊盯“降碳”“治污”“增綠”三個重點,嚴格落實“1+30”城市聯防聯控機制,進一步推動空氣、河道、綠化等的質量精細化、信息化治理。要深化美麗鄉村建設,全面推進“四好農村路”和“3+1”旅游公路建設,持續開展飲水安全、鄉村教育、美麗鄉村等建設工程,打造一批先進要素集聚、產業專精特新、產城人文融合、富有發展活力的特色小鎮。立足背靠東山、西臨汾河,“兩水”橫躍的山水元素,堅持綠色低碳理念,把握自然、歷史、現代美感和諧統一,持續完善城區綠化、合理規劃街區景觀,打造具有高品質景觀環境的省會“城市客廳”。
以繡花功夫改進城市管理,塑造文明現代的整體風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完善新區劃功能,夯實區—街(鎮)—社區(村)的城市管理網絡,構建權責明晰、服務為先、管理優化、執法規范、安全有序的管理體制。深化環衛一體化改革,進一步實施凈化、綠化、序化、美化、亮化五大工程,持續開展“九亂”治理,加強城市常態長效綜合管理。深入對接太原“智慧城市”建設,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前沿技術,構建市政公用、市容環衛、園林綠化、綜合執法、應急指揮信息系統,進一步挖掘管理潛力。全面推進城市管理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人性化,向城鄉居民提供更多親民便民的優勢公共服務。

建設社會治理示范區 打造安定祥和杏花嶺
持續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堅定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加強國家安全宣傳教育,鞏固國家安全人民防線。增強風險預警防控能力,強化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全面提升安全發展能力。
深入推進法治杏花嶺建設。進一步健全重大行政決策制度機制,推進行政執法改革和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健全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加強公共法律服務實體、熱線、網絡三大平臺建設,落實免費法律咨詢和特殊群體法律援助惠民工程,形成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
進一步引深平安創建。建立完善立體化、信息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推動掃黑除惡勢頭不減、長效常治;依法嚴厲打擊涉黑涉惡等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違法犯罪以及非法集資、電信網絡詐騙等新型違法犯罪活動。緊盯企業和項目周邊、“九小場所”等重點部位,開展社會治安亂點問題滾動排查,全力打擊經濟民生領域突出違法犯罪,確保經濟社會穩定發展。
全面完善基層治理體系。將“區域黨群服務中心”“社區及其他黨群服務中心”“黨群服務微站”三級平臺建設成為城市基層治理的關鍵樞紐,強化基層黨組織對村委會、居委會、業委會、物業管理企業、基層社會組織的政治、組織、機制引領,大力推進以紅色、雪亮、法治、智慧為特征的“全科網格”建設,深入開展“三零”單位創建,完善基層矛盾糾紛多元調處化解機制。

建設府城文化引領區 打造韻味悠遠杏花嶺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持續加大對拱極門、普光寺、文殊寺等歷史古跡的保護和發掘力度,做好文物遺存的具象化和活化,保存文化地標,延續歷史文脈。繼續加強對國民師范舊址、太原解放紀念館、八路軍駐晉辦事處舊址、太原工程隊舊址、黃樵松起義接洽地舊址等革命遺址的開發利用,延續紅色基因,傳播革命精神。深入挖掘247廠太原機器局工人運動舊址、省立川至醫學專科學校舊址等歷史遺跡的文化價值,彰顯發展傳承,延續老城記憶。不斷加強傳統民間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以小窯頭非遺文旅小鎮為依托,打造省城非遺文化傳承核心地帶,多層次、多角度繁榮民間文化活動。
做強做優文旅產業。進一步充實拓展“一區一地一園一帶”文旅格局,形成“龍城歷史文化中心區”品牌,打出“太原革命歷史傳承地”名氣,筑牢“北部新城休閑園”基礎,形成“東山文旅特色帶”。挖掘好、服務好晉商博物院、太原解放紀念館、國民師范舊址等核心“點位”,深入雕琢釀造小鎮、府城文道、1898“太原兵工廠”文化產業園等項目載體,有效挖掘我區特色文化旅游資源,繼續服務保障動物園、海洋公園等重點項目,打造歷史文化、紅色記憶、工業文化、生態景觀、城郊休閑、汾河水系等系列特色旅游產品,推動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抓好景區基礎設施和數字化建設,進一步完善文旅市場管理體制,不斷提升“游杏花嶺、看府城史”的文旅品牌知名度、美譽度。
繁榮文化事業。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積極開展“百家基地·紅色太原”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工程,完善延伸“小手拉大手”“冬天里的杏花紅”“我家住在杏花嶺”等平臺載體,開展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不斷增強杏花嶺區作為現代城區的親和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建設幸福生活樣板區 打造安居樂業杏花嶺
將高質量充分就業擺在突出位置。全面實施“技能富民”戰略,加快“人人持證、技能社會”建設,立足產業轉型重點方向和現有產業基礎,探索建立校企聯動、社企聯動、定向實習、職技掛鉤等創新機制。繼續完善和落實創業創新扶持政策體系,加大對個體和小微企業創業扶持力度,全面推進基層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平臺、公共就業信息平臺“兩個平臺”建設,有效促進城鄉居民增收。
發展與現代城區相匹配的社會公共事業。進一步深化基礎教育“大學區制管理、集團化辦學”改革,加快彌補幼兒教育短板,全面推進義務教育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不斷打響擦亮杏花嶺區教育這塊“金字招牌”。深入實施健康中國·太原行動,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大醫療人才引進力度,網格化、扁平化布局建設區醫療衛生集團,構建多元醫療服務體系。加快健全養老服務體系,提高養老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堅持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完善基本社會保險體系、城鎮住房保障體系,基本福利和救助體系,每年辦好一批民生實事,有效增進民生福祉。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斷鞏固本質安全。加強本質安全能力建設,建立完善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和災害事故預防體系,常態化開展安全知識教育培訓。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全領域全方位全覆蓋排查整治安全隱患。加強城市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廣泛開展應急科普和宣傳教育,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水平,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