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南路38號院的一座涼亭近來極具人氣,不僅本小區(qū)的人喜歡來,還有不少“外來客”。大家在這里聽故事、憶當年,回顧建黨以來的百年歷程。每到動情處,居民中有流眼淚的、有唱紅歌的,還有用筆記錄感受的……這些都是“庭院黨校”帶來的新變化。
時已入夏,日頭早早地就將38號院照得白花花一片,曬得人直晃眼。5月8日上午不到9點,老軍營街道桃南二社區(qū)的工作人員在院子里一陣忙活,他們豎起黨旗、擦拭桌椅、擺好凳子、架起手機……等待人們到來。
與此同時,二三十位居民正在趕來,不少人胸前都佩戴著黨徽。74歲的老黨員李國英來得很早,她說:“這‘家門口’的黨課一定要好好聽聽。”
院子東北角,月季開得正艷,“庭院黨校”就在花壇旁。9點半,黨課準時開始。桃南二社區(qū)黨支部書記張麗鳳站在涼亭中間主持:“今天是咱們桃南二社區(qū)黨組織第四次開展‘庭院黨校’學黨史活動。開始之前,我先嘮嘮咱38號院。”
2019年,借助全市老舊小區(qū)改造,38號院有了新模樣。不僅新建了涼亭、游廊,還安裝了健身器材和門禁系統(tǒng)。張麗鳳接著說:“老院換了新顏,生活變化不小。‘庭院黨課’在這里開講很有意義。大家看看院里的彩繪墻壁,這是居民和社區(qū)干部一起完成的,寓意是‘咱的社區(qū)咱的家’。今天的活動有‘學講讀唱做’5個環(huán)節(jié),咱們依次進行。首先,請社區(qū)入黨積極分子穆陽遠帶領(lǐng)大家學習《中國共產(chǎn)黨簡史》中的一篇黨史故事。”
這篇故事講述的是“中國夢”首次提出的時間節(jié)點與核心內(nèi)涵。“學”的環(huán)節(jié)時間不長,但要點明確。緊接著就是“講”的環(huán)節(jié)。主講人李建芳是社區(qū)居民的老熟人,她曾在社區(qū)擔任黨支部書記近10年,期間還被推舉為全國優(yōu)秀黨務(wù)工作者。
李建芳以拉家常的口吻起了話頭:“談不上講,我今天說的故事有的是從書上看來的,有的是從《百家講壇》上聽來的,咱們一起學習。故事就從1921年開天辟地一聲雷,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開始吧。”
“我想先從一個人說起,1896年10月22日,高君宇出生在婁煩縣靜游鎮(zhèn)峰嶺底村……”在半個多小時的講述中,李建芳從火燒趙家樓講到嘉興南湖游船,從國旗圖案如何確定講到開國大典為何鳴28響禮炮,從鄧小平訪日講到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復(fù)興之路》展覽,故事一個接著一個,每到激動時,李建芳的聲音就高亢起來。
講的情真意切,聽的聚精會神。居民打開了筆記本,筆尖在本上沙沙地劃過,大家邊記錄邊思考,頻頻點頭。講述完畢,掌聲熱烈。
在“讀”的環(huán)節(jié)里,社區(qū)入黨積極分子張弦誦讀了一封山西革命烈士家書。這封家書是山西呂梁中陽城關(guān)鎮(zhèn)人劉登輝寫給母親的。家書中寫道:“饒恕孩兒不辭而別了親愛的媽——你和年幼的弟妹們。媽!你會體諒到孩兒的心情吧!為了解救在痛苦中生活著的年邁的祖母、多愁多難的母親和未成人的弟妹們,也只有忍著痛遠離了家庭。將近九年的功夫、三千余天的日子,不知母親如何在想念著遠出在外、久無音訊的孩兒呢……快要勝利了,孩兒和母親團圓的日子也將快要來臨……望母親保重身體,期待著孩兒重回到你的懷抱。”
聽著張弦動情的誦讀,不少居民輕輕地把口罩拉下來,拭去眼角的淚水。讀罷,張麗鳳說:“生活在這個和平的國家,我們是幸運的,是幸福的,要感謝那些前赴后繼的英雄先烈,我們更要珍惜,只有這樣,才不辜負先輩人的犧牲,才不辜負先輩人的期望。”
在接下來“唱”的環(huán)節(jié),《走進新時代》的歌聲在小院里回蕩,居民們通過歌唱抒發(fā)著內(nèi)心的感慨和激動。
壓軸的環(huán)節(jié)是“做”,做的是服務(wù)居民的事兒。這兩天,有居民反映,院里有樹枝搭在她家的房頂上,影響屋頂排水。為此,街道的維修人員帶著專門工具修剪樹枝。做的事兒不止一件,桃南二社區(qū)聯(lián)系了市政清掏下水井,為馬上來臨的雨季做準備。
5個環(huán)節(jié)過后,黨課即將結(jié)束,但居民沒有走的意思,他們圍在一起交流感受。李國貞感懷滿滿:“我和老伴都來聽課了,我們平時退休在家,這樣的活動參加得并不多。這次活動深深地觸動了我。我也是呂梁中陽人,聽到那封烈士家書,忍不住就想流淚。黨走來的這一路真是不容易,我們一定要好好奮斗,早日實現(xiàn)‘中國夢’。”
在黨課進行過程中,李松一直認真地記錄著。他說:“我的黨組織關(guān)系是去年8月份轉(zhuǎn)到老軍營街道的。半年多來,我參加了7次學習活動,收獲不小。庭院黨課辦得特別好,很接地氣,能給居民解決實際問題。”翻開李松的筆記,每次學習的時間、地點、內(nèi)容都記得清清楚楚,字跡清秀工整。幾次黨課下來,心得體會幾乎記了厚厚一本。
聽課人有收獲,講課人也有心得。打開李建芳的教案,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字,有些地方還有涂改和圈注。她說:“作為主講人,必須先學一步,深學一層。備課可不能含糊,遇到好的題材,我得先看書學習,翻報紙、看新聞,想著怎么用大家喜聞樂見的語言講出來。重點的地方多說幾遍,讓大家聽得懂、記得住。不講條條框框,多說家長里短,聊聊身邊冷暖,將黨的理論融入其中,這樣,大家才愛聽。”
談著聽課感受,聊著柴米油鹽,時間很快接近正午。在社區(qū)黨支部書記張麗鳳的提議下,大家在“庭院黨校”前合影,留下了難忘的瞬間。
記者手記
這樣的黨課接地氣
面積不足10平方米,居民院里的一座涼亭成了頗具人氣之地,這正是“庭院黨校”散發(fā)的魅力。
“這樣的黨課,一點都不乏味,聽了以后還想聽。”“小故事講明大道理,這樣的黨課太棒了。”認真聆聽黨課后,黨員和居民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紛紛點贊。
“庭院黨課”為什么受歡迎?“接地氣”便是答案。“庭院黨課”將大道理融入小故事,易懂易記。“學講讀唱做”5個環(huán)節(jié),靈活多樣,把黨史學習與居民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
精彩在基層,特色在一線。當今,萬物互聯(lián),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元,傳統(tǒng)的“說教灌輸”方式也需要變一變。黨員干部必須勤用腳步丈量民情,多走“鄉(xiāng)間路”、多入“百姓門”、多交“基層友”,用接地氣來增底氣、長人氣,切實提升黨課的感召力,讓每堂黨課都能成為傳遞信仰、傳遞精神的窗口,成為黨史學習教育中的精神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