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水河畔,云淡天高。婁煩縣杜交曲鎮羅家曲村千畝示范田里,滿眼金燦燦。捧起黃澄澄、沉甸甸的谷穗,村民張文定滿心歡喜:“你看,這谷穗兒,粒粒飽滿,又到了豐收的時候。”
秋風送爽,也送來了豐收的喜訊,又是一年豐收節。九月的并州大地,田疇似錦,沃野生金。在第四個“中國農民豐收節”來臨之際,一曲曲豐收的歡歌在我市鄉村廣袤的田野上唱響,忙碌著的農民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近年來,我市農業農村發展立足“大城市、小農業”的基本農情,不斷夯實鄉村產業基礎,以城郊型都市現代農業為主攻方向,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為重點,走出了一條具有太原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科技強農新成果——
農民一技在手農業提質增效
不換水不施肥,一部手機就能種菜養魚。在位于太原市陽曲縣泥屯河畔的萬向農業科技園,魚菜共生循環農業系統大面積推廣,科技助力豐收成為農民真真切切的感受
園區的10個魚菜共生大棚平日都由張蘇瑜一個人打理。“這么多大棚,你一人管得過來嗎?”面對這樣的問題,張蘇瑜笑容輕松:“一部手機全都搞定,不需要人值守。”
原來,每個魚池中都裝有一套智能系統,各項數據會被實時監控,一旦出現問題會自動報警。“棚內的蔬菜單畝產值是傳統蔬菜大棚的6倍。魚和菜加在一起,單畝產值是傳統大棚的30倍。”張蘇瑜說。
從傳統農業到智慧農業,我市農業正在向提質增效轉變。
婁煩縣孔家峪村養牛戶給牛戴上了智慧項圈;尖草坪區中下溫村的農業大棚用上了智慧管控系統;晉源區采用水稻旱作生產技術助力增產增收……智慧農業技術正在逐步覆蓋從育苗、播種、耕種、生長到收獲的全過程,成為助力豐收的“利器”。
在此過程中,掌握農業技術的人最為關鍵,讓農民一技在手,是農業提質增效的根本所在。
在婁煩縣靜游鎮新莊村的美美公社,農民食用菌技術培訓班里坐得滿滿當當,參加培訓的有務工農民還有返鄉創業者。學員李二栓說:“家里種的西紅柿和茄子今年豐收了。我想來學習香菇種植,讓家里的收入再上一個臺階。”
類似的培訓在全市各鄉村持續進行。近年來,我市建立了完善的職業農民技能培育體系,突出實踐操作能力,累計培育新型職業農民3.23萬人次,打造了一支“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農技人員隊伍,成為科技強農的生力軍。
產業發展新成就——
發展現代農業夯實鄉村產業
豐收節前,清徐縣的大棚蔬菜基地一派忙碌。村民李文緒說:“這兩天,收購豆角和西紅柿的菜商都開始排隊了。大棚里的設施越來越現代化,蔬菜產量一年比一年高,清徐蔬菜聲名遠播。”
2020年,清徐縣投資3億元,建起了830多個現代農業大棚,面積達到2300畝,帶動全縣蔬菜產量大幅增加。
清徐縣設施蔬菜的發展是我市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市的設施蔬菜產業向“集中連片、設施完善、配套齊全、優質高產”發展,市財政連續兩年投入超過1.5億元,建設施主體,補基礎短板,推智能化設備應用,培育出清徐縣西懷遠村、楊房村等一批設施蔬菜專業村,極大地調動了農戶的種植積極性。截至去年年底,全市設施蔬菜播種面積6.33萬畝,產量22.46萬噸,占全市蔬菜總產量的三分之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我市大力培育現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就好像是種下了豐收的種子,現已結出累累果實:紫林醋業、老陳醋集團、國禾天元成為全省高粱產業集群重點企業;鴻新農產品、金大豆食品、九牛牧業在引領行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中發揮積極作用;陽曲七峰山羊駝、婁煩新青林水貂、婁煩孔雀小鎮、古交和諧源林麝等特色養殖產業的規模和發展水平居全省乃至全國前列。目前,全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145家,帶動農民持續增收。
圍繞“山水人文、晉韻田園”,我市培育了一批體驗農事活動、品味農家美食的特色休閑農業項目,其中,陽曲縣上安村、迎澤區董家莊、小店區王吳村榮獲“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稱號。全市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經營主體發展到200個,年平均接待游客400萬人次,年營業收入達2億元。依托秀美的生態環境,我市的鄉村產業進一步夯實。
鄉村振興新面貌——
人居環境全面優化村民收入持續增長
古交市常安鄉龍莊溝村被群山環繞,這里的300畝大果榛子迎來豐收。村民張凡維坐在自家整飭一新的院子里,品嘗著榛子,訴說著變化:“豐收節來了,這是農民自己的節日,心里高興得很。這分高興和宜居的生活環境分不開,村里、院里干干凈凈,到哪兒溜達都舒心。”
近年來,我市鄉村面貌有了很大的變化,平整干凈的路面、精心繪制的墻面、粉飾一新的立面……農村處處呈現出新氣象,這與我市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加快推進城鄉融合密不可分。
小店區劉家堡村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鄉風文明建設緊密結合,不僅提升了農村人居環境,更擦亮了鄉村振興的“底色”;尖草坪區南寨村圍繞農戶庭院、房前屋后、街巷河道等重點區域,扎實開展環境整治,村民齊心協力打造清潔家園,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陽曲縣被評為國家級“四好農村路”示范縣;晉源區被評為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
截至去年年底,全市累計創建省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范村81個、省級美麗宜居示范村30個、市級美麗宜居示范村63個,638個建制村全部達到清潔村莊標準,實現了從“臟亂差”到“美凈齊”的轉變。
此外,完成農村戶廁改造9.6萬座,累計建成“四好農村路”2857公里,實現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車全覆蓋。
農村環境不斷變美,農民收入也在持續增加。2020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655元,同比增長7%,居全省首位。
春華秋實、春種秋收。讓我們在豐收的節日里,盡情展示全市農民群眾的時代風采,為實現鄉村振興凝聚力量。
短評
向農民致敬 禮贊豐收節
今年是黨的百年華誕,億萬農民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了全面小康,第四個豐收節注定意義非凡。
“慶豐收、感黨恩、興鄉村”,一個樸實的主題,一份莊嚴的宣告:農民豐收,離不開黨的領導;農民富裕,離不開黨的好政策。
放眼并州,豐收的景象無處不在:在婁煩,馬鈴薯從泥土里翻滾而出;在陽曲,黃燦燦的谷穗“笑”彎了腰;在清徐,香甜的葡萄散發著誘人的氣息;在古交,飽滿的大果榛子靜待采摘;在晉源,金色的稻田泛起層層波浪……好一派豐收的景象。
豐收的果實沐浴著強農惠農政策的甘霖。全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和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在省委、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圍繞“產+銷”,融合“農文旅”,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統領,以農業高質量發展為抓手,持續推進“特”“優”農業發展,把小農業做出大文章,鄉村產業轉型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效,產業鏈、價值鏈、利益鏈“三鏈相連”的體系正在構建;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同步”的品質正在提升;田園變風景、民居變民宿、村莊變景區的愿景正在變為現實。
豐收的果實讓農民臉上寫滿笑容。農村各項改革的深入使我市廣大農村活力迸發,人居環境的持續改善使廣大農民的庭院變成了花園。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圖景正在展開。
豐收的喜悅道不盡。豐收節,不僅是農民的節日,也是億萬中國人民的節日。讓我們一起歡樂吧,一起品嘗收獲的喜悅,同農民一起,慶豐收、感黨恩、興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