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秋冬季,隨著氣溫降低,疫情防控形勢日趨嚴峻。10月5日,市衛健委部署秋冬季疫情防控工作,在提升“六種能力”上下功夫,科學精準做好我市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
全面提升流調溯源能力。建立衛健、疾控、公安、工信等多部門組成的數量充足、梯次分明的流調隊伍,提升疫情流調處置能力。每支流調隊設置三級小分隊,每級2人至3人,負責1名被流調人員的所有相關排查工作。第一級小分隊負責感染者的流行病學調查和衛生學調查、傳播鏈分析研判以及相關場所的終末消毒等工作;第二級小分隊負責密切接觸者、密接的密接等人員的調查核實、排查和追蹤管理;第三級小分隊作為后備力量,及時支援,確保流調處置質量。做到“2+4+24”,即2小時內到達現場、4小時內完成流行病學核心信息調查,24小時完成具體情況調查。
全面提升核酸檢測能力。制定完善工作方案和應急預案,加強檢測隊伍建設和實驗室能力建設,建立組織機制,統籌調配資源,確保全市在2日內保質保量完成全員核酸檢測任務。10月底前開發完成核酸檢測信息系統,覆蓋身份登記、核酸采樣、標本轉運、實驗室檢測、結果反饋等全流程,確保核酸檢測信息準確全面、快速及時、實時監測。
全面提升集中隔離能力。落實屬地責任,嚴格按照“三區兩通道”標準和每萬人口不少于20間的數量要求,規范設置和管理集中隔離場所,10月底前改造儲備到位,一旦發生疫情,能夠迅速啟用、有效運行。嚴格落實隔離酒店工作人員疫苗接種、核酸檢測和健康監測等要求,實行人員固定、定期輪換工作機制,所有工作人員、各類保障人員以及高頻率接觸存在高風險的設施、物品每3天1次核酸檢測。
全面提升院感防控能力。醫院發熱門診由分管醫療工作的副院長負責。發熱門診要進一步規范“三區兩通道”設置,完善發熱患者診療流程,落實發熱患者閉環管理要求。加快發熱門診整改,10月底前全部整改到位。對新入院患者和陪護人員落實“應檢盡檢”,設置并利用好隔離區域或過渡病室。要配備充足的醫療力量和后勤保障力量,工作人員每2天至3天開展1次核酸檢測,并同步開展發熱門診、呼吸科和感染科門診病房的地面、墻壁、桌椅等物體表面的核酸檢測工作。加強院感防控培訓,覆蓋全部醫務人員、管理人員及保安、保潔、護工等工勤人員,培訓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
全面提升多點觸發監測預警能力。做好重點人員常態化健康監測和核酸檢測,對機場口岸、集中隔離場所、定點醫療機構、冷鏈物流等各類相關作業人員以及入境解除隔離人員要登記造冊,加強健康監測,提高核酸檢測頻次,及時發現感染源。發揮“三晉通”手機APP“新冠肺炎疫情監測多點觸發預警響應系統”作用,收集藥店、發熱門診、教育機構、基層醫療機構、農貿市場等重點場所和網絡媒體等多渠道預警信息,提高信息研判和預警響應的及時性,切實做到預警在先、處置在早。
全面提升社區疫情防控能力。各級各部門要按有關要求,結合實際進一步完善突發疫情應急處置方案,健全社區疫情防控工作體系,建立“三級包?!敝贫?,實行縣包鄉、鄉包村、村包戶;建立“五包一”制度,由鄉鎮(街道)干部、社區網格管理員、基層醫務工作者、民警、志愿者等共同負責落實社區防控措施,做好社區人員動態管理,以及核酸篩查、流調溯源、人員轉運、隔離觀察、健康監測、服務保障、物資儲備等工作準備。按照“提級管控、干部下沉、扁平運行、屬地處置”原則,2021年10月底前各縣(市、區)要組織轄區各社區(村)成立社區(村)防控辦公室,下設綜合協調組、健康監測組、醫療保障組、消毒組、轉運組、后勤保障組、安全保衛組等工作組,同時,加強培訓演練,使相關人員掌握核酸篩查、社區管控、人員轉運隔離、醫療救治、環境消殺等防控指南、流程和標準,一旦發生疫情,精準劃分封控區、管控區、防范區三類防控區域,各工作組快速、高效、有序開展疫情處置工作,立即從常態化防控轉到應急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