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城而過的汾河,是太原人深愛的一條河。
經過四期建設,汾河兩岸已是綠樹成蔭,風光秀麗。國慶期間,汾河四期工程竣工開園,吸引了大批市民前來“打卡”,暢游“山水畫廊”,聽鳥鳴啾啾,看流水潺潺。
如今的太原,水清了,山綠了,天藍了,城美了……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的關鍵節點,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太原人有了新的奮斗目標和美好愿景——牢記領袖殷殷囑托,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全面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
全面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太原這座城市的殷切期望和宏偉擘畫,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美好期盼,也是奮進新時代、啟航新征程對我們發出的深情召喚。
市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未來五年是全面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的關鍵時期。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涉及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建設的方方面面,體現了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根本要求,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太原的生動實踐。這次黨代會還明確了未來五年工作的發展思路、奮斗目標、重點任務,為我們清晰描繪了未來五年的美好藍圖——
產業興旺 經濟發達
發展思路:全面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就是要實現產業興旺、經濟發達。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明的轉型發展“四條路徑”,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著力構建多元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不斷提升經濟實力和競爭力,為全面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奠定堅實物質基礎。
奮斗目標: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經濟總量向萬億元邁進,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萬美元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和競爭力實現新跨越,多元支撐、特色鮮明的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在全國省會城市的排位穩步前移。創新活力明顯釋放。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取得積極進展,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保持全覆蓋,國家級、省級創新平臺實現倍增,高新技術企業達到4500家,在新基建、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新產品、新業態上實現重大突破。
重點任務:加快轉型升級步伐,構建具有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做強做優工業經濟,依托富士康、中國長城等企業,打造千億級信息技術產業集群;依托太重、中車、晉西等企業,打造一批百億級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依托太鋼、中電科、凱賽生物等企業,打造千億級新材料產業集群;依托清徐精細化工循環產業園,打造千億級綠色能源產業集群;依托太原酒廠、清徐醋業等,打造一批百億級消費品產業集群。充分發揮開發區主陣地的引擎作用,滾動實施“三個一批”,推動產業轉型項目接續落地;力爭到“十四五”末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3000家以上。
大力推進服務業提質增效,提升鐘樓街、親賢街、長風商務區等重點商圈和特色街區服務功能;加快推進國家物流樞紐城市建設;推進汾河金融城、晉陽金融城等金融集聚區建設;推動平臺經濟、共享經濟、體驗經濟、數字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規范健康發展。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實施農業“特”“優”戰略,推動南部城郊、北部有機旱作等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推動山西老陳醋香飄全國、走向世界。開展鄉村建設行動,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實施鄉村基礎設施提質改善和危房改造工程,深入推進“廁所革命”,整治農村“六亂”。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辦法,壯大農村新型集體經濟。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打造一流創新生態。加快建設太原科創驅動中心,集中布局一批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支持行業龍頭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培育一批科技領軍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靶向引進培育一批轉型發展急需的“高精尖缺”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培育一批“晉陽工匠”“并州英才”,高標準推進人才公寓建設,出臺更有吸引力的戶籍、就業、住房等人才新政。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實行“揭榜掛帥”等制度,推進科研經費“包干制”,打通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營、管理、服務全鏈條。
推進高水平改革開放,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抓好事關全局的重大改革,主動承接好知識產權運營服務、農村宅基地、產教融合等國家和省級改革試點任務,深入推進能源革命綜合改革,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深化財政金融體制改革,深化教育、衛生、住房、養老等領域改革。持續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大力推行“承諾制+標準地+全代辦”改革,毫不動搖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推進武宿機場三期、太綏客運專線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成西北二環高速公路建設,持續辦好太原國際通用航空博覽會等重要展會。
文化興盛 魅力彰顯
發展思路:全面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就是要實現文化興盛、魅力彰顯。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作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革命文化,發展先進文化,讓太原成為具有獨特文化魅力的城市,為全面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凝聚精神力量。
奮斗目標:文化軟實力明顯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健全,文化遺產保護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歷史文化名城特色充分彰顯。
重點任務: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全面建設文化強市。
守牢意識形態陣地,實施“百家基地、紅色太原”愛國主義教育工程,深入開展“時代新人”主題活動,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加快建設丁果仙大劇院、市民藝術中心、廣電中心,規劃建設文化街區、社區書房、公園文化長廊,推進晉陽古城遺址保護和汾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持續實施“百館興體”工程。
做強做優文旅產業,以晉祠—天龍山創建國家5A級景區為牽引,構建貫通西山、汾河、晉陽古城和太原府城四大板塊的“山—河—城”整體景觀體系,做強“唐風晉韻·錦繡太原”文旅品牌,打造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以鐘樓街、太原古縣城、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園等為重點,打造一批旅游休閑街區和文旅消費集聚區。
生態良好 美麗宜居
發展思路:全面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就是要實現生態良好、美麗宜居。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治山、治水、治氣、治城一體推進,持續用力,重現“水上西山如掛屏,郁郁蒼蒼三十里”的美景,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讓綠色成為“錦繡太原城”盛景的鮮明“底色”。
奮斗目標:環境質量明顯好轉。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7%,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續減少,森林覆蓋率達到30%,汾河流域治理取得重大進展,天藍地凈山綠水清成為新常態。城市能級明顯提升。建成區面積突破500平方公里,立體化交通體系更加完善,綜合承載力大幅提高,太忻經濟帶建設取得實質性突破, “山水擁城、一核兩翼、片區突破、多點成網”的城市發展格局全面構建,在山西中部城市群的核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充分凸顯。
重點任務: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建設美麗太原。
全域治山筑牢生態屏障,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抓手,持續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深入開展東西山及古交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依托東西山綠色生態資源,適度布局發展生態康養、文旅休閑等產業。
系統治水打造整體水系,完成汾河中游百公里示范區太原段建設,實施“九河”上游生態治理,加大婁煩水源地生態保護力度,推動建設滹沱河引水入并第二水源地工程。推進晉祠、蘭村泉水復流,加快建設節水型城市。
強力治氣守護藍天白云,嚴格落實“1+30”區域聯防聯控機制,持續在“治污、控煤、管車、降塵”上下功夫。
以“雙碳”目標引領綠色發展,在城市南部、北部謀劃建設超超臨界熱電聯產項目;創建國家無廢城市。
高品質推進城市建設,引領山西中部城市群一體化發展。
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加快推動太原—晉中一體化和太忻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東部加快完善路網體系和配套設施,南部打造低碳、智慧商務新區和新興產業發展高地,西部重點發展文旅休閑、康養娛樂、綠色能源等產業,北部打造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動力源。開展汾河兩岸、歷史風貌、軌道站點等6類22個重點片區規劃建設。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建設品牌性地段、景觀、片區。軌道交通1號線建成運營,3號線開工建設。加快過街天橋、公共停車泊位、公廁等公共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城中村、棚戶區改造,基本完成3000余個老舊小區改造任務。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持續引深“九亂”和“兩下兩進兩拆”整治,推進新型智慧城市試點建設。
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打造徐溝、姚村、大盂、泥屯等產城融合城鎮新組團。
社會和諧 人民幸福
發展思路:全面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就是要實現社會和諧、人民幸福。要順應人民群眾的新期盼新需求,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增進民生福祉,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市民,讓和諧幸福成為“錦繡太原城”盛景的靚麗名片。
奮斗目標:民生福祉明顯改善。居民收入水平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保障體系基本形成,法治太原、平安太原建設卓有成效,市域治理現代化走在全國前列,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安康。
重點任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打造幸福之城。
著力提高就業質量和收入水平,重點抓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城鎮困難人員等群體就業創業工作。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新建公辦幼兒園100所、新增學位2萬個,新改擴建中小學校30所,新增優質學位2萬個,國科大太原能源材料學院明年建成招生。
深入實施健康太原行動,持續推進“百院興醫”“人才強衛”工程,完成市第四人民醫院改擴建、市第三人民醫院遷建等工程。毫不放松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創建國家衛生城市。
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實現中小微企業、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全覆蓋。大力發展養老托幼服務。擴大保障性住房和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
堅決筑牢安全底線,有效防范化解金融、房地產、宗教等領域風險。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健全完善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加強應急救援指揮體系、救災物資保障體系和應急綜合應用平臺建設。
民主法治 政治清明
發展思路:全面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就是要實現民主法治、政治清明。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努力營造彰顯公平正義的民主法治環境,廣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匯聚起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偉力,為全面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提供堅強政治保證和法治保障。
奮斗目標:黨的建設全面加強。各級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充分發揮,管黨治黨責任體系更加健全,干部隊伍作風素質更加過硬,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長效機制更加完善,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進一步鞏固。
重點任務:加強民主法治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扎實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加強和改進對“一府一委兩院”的監督。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實現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加強民營經濟、黨外知識分子和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凝聚港澳同胞、臺灣同胞、海外僑胞力量,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作用。全面建設法治太原,加強重點領域立法,開展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創建活動。
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全面加強黨的建設。旗幟鮮明加強政治建設,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不斷提升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持不懈強化理論武裝,分級分類抓好干部教育培訓。全方位做好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工作。全面夯實基層基礎,深化城市基層黨建示范市建設。加強農村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選優配強“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打造一批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示范點。持之以恒正風肅紀,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大力整治“四風”隱形變異問題。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聚焦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和群眾身邊腐敗問題,堅決查處不收斂不收手的腐敗分子。強化對“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的監督,加強警示教育,讓黨員干部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持續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