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暴雨過去了,但是不代表防汛工作可以結束。”10月21日,天氣晴好,萬里無云,杏花嶺區大東關街道新源里北社區黨支部書記兼主任張雅君仍對每一處土坡進行巡查。

暴雨期間,張雅君還在五龍口社區工作。該社區所轄的小溝街始建于上世紀50年代,全長800余米,路兩邊是幾十個錯綜復雜的平房院落。因年久失修,房屋不同程度出現損壞,平房的背后更是參差不齊的土護坡。每到雨天,張雅君都要穿梭在這些平房院落間,逐一查看居民的房屋有沒有漏雨,墻體是不是還穩固,護坡有沒有滑坡跡象。
從暴雨天氣第一天開始,張雅君始終堅持工作在街道上、土坡下,對隱患點位進行每日四巡查,張貼告知書、下發隱患通知書、拉警戒線、疏通下水管道,給房屋漏水的居民送去油氈,并通過網格員在居民群發布地質災害預警信息,讓大家知道,一旦有突發情況可以立刻求助社區。

10月6日上午,張雅君在排查中發現小溝街30號院、40號院出現不同程度的土坡大面積下滑跡象。她第一時間向街道主要領導匯報,同步聯系分管民警拉警戒線,并對有關群眾進行勸離。
“當時40號院兒老兩口正在做飯,怎么說都不走。”即使張雅君苦口婆心地一遍又一遍勸導,仍無動于衷,老兩口堅持認為“這么多年都沒出過事,這回也不會出事。”正當大家萬般無奈時,張雅君通過社區一家肉鋪的老板,輾轉聯系上了老兩口的兒子,這才勸動老人搬離。暴雨過后,老兩口的房門已經被塌土連同上面的植被堵住,房子也塌了一角。如果當時沒有搬離,后果不堪設想。一家人對張雅君、對社區,再三致謝。

在暴雨中穿行的一周里,張雅君的衣服、褲子始終沒干過,雨鞋也不知道被倒灌了多少次。有居民說:“姑娘,換身干衣服吧,小心著涼。”她總是笑著說:“沒事,習慣了。”轉頭便不顧掛著破皮水泡的雙腳,繼續向下一處隱患地點走去。
經歷6天的日夜奮戰,張雅君和同事們妥善勸離7人,及時避免損失,有效保護群眾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危險暫時解除,但張雅君仍不敢放松,為了避免有麻痹大意的居民擅自搬回家居住,她仍然要不停地四處巡視。“真睡不著,就怕有人搬走了,覺得沒事又自己回來,有時候大晚上還惦記,不去看一圈就不踏實。”張雅君告訴記者說。

大東關街道副主任路永清介紹說,小溝街的幾處土坡均具有黃土特有的“濕陷性”,除了遇水容易發生滑塌外,暴雨過后快速的水分流失也可能造成階段性安全隱患。因此,防汛工作仍然要持續展開,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放松。
“我就是想讓大伙兒都能睡個安穩覺。”如張雅君這位社區黨支部書記一樣,杏花嶺區上下扛起政治責任,強化政治擔當,踐行初心使命,認真履職盡責,堅決打贏這場防汛硬仗,向人民群眾交上一份滿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