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必由之路。太原作為省會城市,必須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自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落實省委書記林武提出的“在生態環境治理上走在前列”要求,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帶頭落實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各項部署,一體推進治山治水治氣治城,用非常之力、下恒久之功,為全面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而不懈努力。
在全域治山上取得新成效。要切實鞏固拓展東西山生態修復治理成果,持續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嚴格落實林長制,以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作為重要抓手,打造“多層次、多樹種、多色彩”的森林結構和森林景觀。要進一步加強山體破壞面生態修復,全面實施綠色礦山建設,深化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工作,分類分級實施山體破壞面生態修復,建立起多目標、強功能、高效益的生態修復治理體系。推進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有效保護重要生態系統、自然遺跡、自然景觀和生物多樣性,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健康穩定高效的自然生態系統。強化土壤環境保護,加強土壤生態環境保護與污染風險管控,加大優先保護類耕地保護力度,依法開展土壤狀況調查和風險評估,加強白色污染治理和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強化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確保土壤環境安全。要把全域治山與鄉村振興、生態旅游、農業林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依托東西山綠色生態資源,適度布局發展生態康養、文旅休閑等產業,通過持續努力,構筑起百萬畝森林圍城的綠色生態屏障。
在系統治水上展現新作為。要切實踐行習近平總書記“讓汾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重要指示,深入貫徹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要求,在系統治水上展現太原的新作為、新擔當。扎實做好汾河及“九河”綜合治理、汾河兩岸生態保護等工作,高標準推進汾河中游百公里示范區太原段建設工程,真正把汾河打造成為岸綠水清、點線輝映、人水相親的城市生態帶、品質帶、文化帶、形象帶,再現古晉陽“汾河晚渡”美景。持續開展晉陽湖生態保護與修復,鞏固“九河治理”等專項行動成果,實施“九河”上游生態治理,實現水生態治理的常態化、規范化和制度化。要切實提高水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加大水源地保護力度,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增加地表水供給能力,加強對蘭村泉域、晉祠泉域的保護,真正實現晉祠、蘭村泉水的復流。要持續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全面提升污水處理能力,加快城市雨污分流改造,實現城鎮污水管網全覆蓋、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加強農村污水治理和工業企業廢水治理,實施常態化監管制度,切實鞏固水污染治理的成效。通過實施高質量的水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真正形成“一湖點睛、一水中分、九河環繞”的水韻龍城格局。
在強力治氣上實現新突破。要聚焦突出問題,堅持標本兼治,保持高壓態勢,開展全方位、全鏈條、全天候、全流程的大氣環境治理,改善大氣環境,守護藍天白云。要將大氣污染防治擺在突出位置,保持“治污、控煤、管車、降塵”方向不變、力度不減,加快推進工業結構和布局調整,鞏固拓展“禁煤區”成果,推動運輸結構綠色更替。加大科技治氣力度,推進全市環境數據分析中心建設,打造環境監控智能化一體化平臺,強化綠色創新技術在企業的應用,提高排污監測和治理成效,充分發揮新技術在大氣污染防治中的作用,以科技力量實現“智慧治氣”。實施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嚴格落實“1+30”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實現統一預警、協同減排,加強重污染天氣應急聯動,強化預測預報能力,增強采暖期重污染行業和夏季臭氧污染防控錯峰生產調控能力,實行差別化精準管理。加大重點領域、重點行業污染治理力度,完善大氣污染統一監管系統,全面提升監測預警執法能力和水平。通過扎實舉措,確保打贏藍天保衛戰,守護好藍天底色,讓群眾享受到更多生態福祉。
在“雙碳”目標上作出新貢獻。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作為資源型城市,太原在碳達峰、碳中和山西行動中肩負著重要使命。要堅持科學推進。積極落實國家、省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充分結合太原實際,高標準制定具體行動舉措,加快完善產業布局和能源結構調整,科學把握碳達峰、碳中和時間節點和工作節奏,堅決避免不切實際的“運動式減碳”。要堅持系統推進。處理好能源安全、經濟發展與節能降碳的關系,處理好傳統能源與新能源、清潔能源的關系,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雙輪驅動的關系,等等,培育一批掌握低碳核心技術、具有先進低碳管理水平的低碳服務企業,以市場化機制和經濟手段降低碳排放強度,讓排放成本越來越高、減碳收益越來越大。要堅持重點推進。建立嚴格的碳排放強度與總量“雙控”機制,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交易,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廣應用先進智慧與清潔能源技術,推進光伏、氫能等新能源開發利用。培育和引進節能降碳企業、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在全社會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努力探索資源型城市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科學路徑。
(作者單位:太原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