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為全方位推動我市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關注“太原民政”系列報道今起與讀者見面,圍繞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從幸福養老、社區治理、殯葬改革、街巷路名、社會救助、未成年人保護六個方面介紹我市民政事業所取得的新成就、新業績,凸顯太原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太原正在步入“銀發社會”。讓每個老年人都能擁有有尊嚴、有質量的晚年生活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事關社會發展,更關系百姓福祉。
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養老工作,不斷完善養老服務政策體系,創新社區和居家養老服務供給改革,構筑新時代城市社區養老太原模式,基本養老服務得到有效發展,多樣化供給能力明顯增強,太原老年人幸福指數不斷攀升,養老服務業發展駛入快車道。
社區食堂飯菜香
每到中午11時30分,新南二社區食堂會飄出飯菜香。“有炸醬、小炒肉、打鹵,面條、米飯,還有過油肉、魚香肉絲……我們聞著香味就來了。”七旬夫婦張大爺和李阿姨來到社區食堂,一人一碗打鹵面、一盤涼菜,再來一份湯,兩份午飯一共16元。
在社區食堂就餐,60歲以上老年人可享9折優惠,80歲以上老年人享8.8折優惠。社區食堂還為失能、半失能或高齡老年人提供免費上門送餐服務,深受老年人歡迎。
在原有老年餐桌的基礎上,我市大力推進社區食堂建設力度,今年建成140個社區食堂,并培育引入一批社區助餐服務企業和社會組織,為社區居民提供安全、實惠、便捷、高效、專業的配餐、就餐、送餐服務,構建以社會力量為主體的社區食堂多元供給格局。這一民生實事關系到社區居民切身利益,將推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深入發展,緩解社區養老需求和服務供給之間的矛盾,提升老年人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家門口的養老院
上午9時許,87歲的王大爺走出家門,步行幾分鐘來到起鳳街社區易照護養老服務中心,開始他一天的生活。“我白天在這里吃飯、休閑、娛樂,晚上回家休息,這樣的晚年生活正如我愿。”起鳳街易照護養老服務中心,是建在社區里的小型養老院,雖然面積只有420平方米,但活動室、用餐室、臥室、衛生間、醫務室等設施齊全,環境整潔溫馨。這里的工作人員可以為老年人提供優質的服務,滿足其日常生活需求。
目前,我市通過改造、利用社區現有公共設施或閑置資源,在全市建成社區養老服務中心222個,城鄉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和社區養老驛站209個。這些嵌入式的社區養老機構,就近輻射有需求的老年人家庭,為其提供專業化、便利化、個性化的居家養老服務,可以讓老年人不出社區,就能享受到生活照料、醫療保健、圖書閱覽、日間休息等服務。
近年來,我市積極探索公建民營、多元投入等社會化建設和運營服務模式,吸引了上海愛照護、上海安康通、山東青鳥、湖南普親等一批品牌化的機構入駐全市,重點培育發展了凱森、康寧、易照護、福壽和等400余家小微型、連鎖化、品牌化、嵌入式的本土社區養老服務組織,形成了投資主體多元、管理服務模式多樣的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新局面。同時,通過積極引導專業社工和志愿者服務組織參與養老服務,探索“社工+志愿者+居家”服務模式,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咨詢、精神慰藉、巡視探訪等服務,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質量。
日常生活無障礙
“年紀大了,腿腳不好使,好在小區隨處都有坡道、扶手等無障礙設施。想方便時,衛生間的便池和洗手池也都有扶手。社區日照中心還有拐杖、輪椅、老花鏡可以免費使用……”82歲的陳大爺家住校尉營社區。他說,社區里完善的無障礙設施,給他的晚年生活帶來了舒適和便捷。
近年來,我市對老舊、無物業小區樓院道和困難、空巢老年人家庭開展適老化改造工作,針對“居家環境、出行輔助、臥床照護、日常康復”四個方面推出6項基礎套餐和12項自選套餐;圍繞樓道改造,開展樓宇出入口及通道無障礙改造項目,安裝助行扶手、安全抓桿等適老化設備,有效改善與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公共設施,今年已完成6600戶家庭和400個樓院道適老化改造任務。
政府投資買服務
9時30分,市民劉敏浩,訂購今日午餐,金額5元,政府補貼5元……11月12日,太原智慧社區養老服務平臺的電子屏幕實時滾動著市民的訂單數據。
我市通過PPP模式,開發了智慧社區養老云平臺,研發了社區養老便民服務一體機,采集整理全市85萬老年人基本信息,建立了智慧社區養老服務信息庫,開通了12349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熱線,形成“線上+線下”為一體的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模式,為老年人提供緊急救助、生活照料、專業護理、配餐送餐、醫療保健等80余項集中照料和上門服務,構建起多樣化、全方位、科學合理的養老服務與管理平臺,真正做到服務可追溯、質量有保障、社區養老服務更精準。
83歲的陳玉珍(化名)是吃低保的獨居空巢老人,老人說:“別看我一個人生活,但在家養老一樣也有人照顧,平時買米、買油、打掃衛生……給12349打個電話就會有人來幫忙。”
困難老人打個電話就能享受到廉價的上門養老服務,得益于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困難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補貼制度,即《太原市政府購買養老服務實施暫行辦法》。我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按照每人每月100元的標準,為全市3.4萬名困難、“三無”、獨居空巢、失獨家庭等老年人提供了助急、助醫、助餐等“六助”服務,截至目前,服務惠及427萬人次,12349社區服務熱線日均服務量達3000人次。太原市居家養老服務年派單量在全國省會城市位居第一。如今,隨叫隨到、觸手可及的智慧養老已經悄然走進百姓生活。
政策扶持有力度
為進一步加強社區養老機構及養老服務設施的建設力度,我市對新建居住區按照每百戶不低于20平方米建筑面積的標準配建養老服務機構,并與每百戶不低于30平方米的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同步規劃建設。目前,服務半徑800米至2000米的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基本覆蓋城鄉社區。
在機構運營方面,我市按每張床位9000元標準給予養老機構一次性建設補貼;對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老年日間照料中心每年分別給予10萬元、5萬元的運營補貼。機構運營補貼標準,由2015年的每人每月補助100元、150元、20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補助300元、600元、900元,提標后的運營補貼標準位居全省第一、全國第一方陣。
在老年福利方面,我市進一步健全完善覆蓋城鄉的老年人社會保障體系,將全市享受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的80周歲至89周歲老年人納入高齡津貼發放范圍。高齡津貼自2010年以來三次提標,80周歲至89周歲城鄉低保老人,津貼標準由2012年40元提高到現在的200元;90周歲至99周歲高齡老人,津貼標準由2010年50元提高到現在的200元;100周歲及以上高齡老人,津貼標準由2003年100元提高到現在的500元。我市提標后的標準,在全省位居第一、中部六省位居第二。
今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上明確提出增進民生福祉,推動各項社會事業高質量發展。我市將緊緊圍繞全生命周期抓好普惠性民生工作,立足高質量發展總基調,發揮民政工作的兜底夯基作用,聚焦基本養老服務、社區照護以及隊伍建設,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培育養老服務新業態、新模式,推進“社區食堂”建設項目,到2025年末,建成500個社區食堂;在六城區開展家庭養老照護床位試點工作,到2022年2月底建成3000余張床位,形成家庭養老床位“太原模式”;實施“城鎮社區養老幸福工程”……推動全市養老服務向著更高質量、更為均衡的目標發展,更好地滿足廣大老年人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
(圖片由市民政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