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心外國語學校的學生們開展豐富的主題實踐活動。圖片由同心外國語學校提供

師愛中學的學生們開展豐富的主題實踐活動。圖片由師愛中學提供
今年秋季開學后,劉先生的女兒升入初中二年級。劉先生仍記得臨近開學時的一則消息把全家樂壞了:“太原一批‘公參民’學校轉為公辦,全部執行公辦學校的收費政策;義務教育階段的新招學生和原有在校生,全部免收學費。”之前,劉先生住在小店區,2020年秋季女兒進入五育中學,不僅每年要交學費,全家還在學校附近租房。“租房費、學費、補課費,確實壓力大,現在一下節省了兩年學費。”
“回歸公辦既是改革的方向,也是教育發展的題中之義,辦好教育本來就是政府的法定義務。”按照《理順省城公參民學校體制機制實施方案》要求,今年太原在全省率先啟動“公參民”體制機制改革,用堅定的信心,強有力的舉措完成了第一批的改革任務,惠及了10所學校的1.3萬余名學生。對此,太原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們要把辦好教育的主體責任扛起來,推進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讓優質教育惠及更多人。”
辦好公辦教育靠的就是實力
“家長之所以花錢、甚至租房,就是看中這些學校的教學質量。”“改為公辦后,會不會帶來‘大鍋飯’問題。”……“公參民”改公辦消息一出,成為熱門話題,讓面臨升學焦慮的家長們,更擔憂了。
之前,閆女士正是焦慮的家長之一。“兒子進入師愛中學,既高興又擔憂,高興的是孩子升入理想中學;擔憂改為公辦后,能否保持原有教學質量。”開學近三個月來,看著兒子穩步提升的成績,閆女士放心了。“科目增加到7門,在老師的帶領下,孩子成績很穩定。”對于小升初的選擇,閆女士覺得非常正確。她說:“轉為公辦,解決了‘公參民’學校過熱帶來的擇校問題,真正給家長和孩子減負了。”
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為記者提供了一份數據:首批“公參民”學校轉為公辦后,惠及10所學校的學生1.3萬余人,新增財政投入1.7億余元……從文件起草到具體實施,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認為,轉公辦肯定利大于弊,對維護教育公平性、公益性、普惠性,讓人民群眾享受更優質教育資源,切實減輕家庭的教育負擔,緩解教育焦慮等方面,明顯起到了加速與催化作用。
對于政策產生的積極影響,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抱有極大的信心:“改革實施得如此穩健、成功,得益于這些年政府對教育的大力投入,更說明經濟實力越來越強,辦好教育,我們有實力!”
放大優質資源蹚出一條新路
“當初,‘公參民’既是一種嘗試和探索,也是促進教育‘基本均衡’過程中的一項舉措,對教育發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對于這點,參與今年“公參民”轉制改革的多所學校負責人都表示認可。
“以前確實對教育投入不足,為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公辦學校發揮自身優勢,通過舉辦或者參與的方式,擴大了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太原市第二外國語學校的校長雷晟認為,“公參民”學校確實緩解了之前優質教育資源的供需矛盾,滿足了群眾多樣化的教育需求,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說,對教育發展實現彎道超車,追趕先進教育發展水平起到了一定作用。
“后來, ‘這些學校對教育公益性、普惠性帶來了沖擊,亟需改革。”為此,市教育局歷經數月調研與摸底,多方溝通與協調,按照堅持目標導向、堅持人民立場、堅持法治思維、堅持實事求是、堅持穩中求進的“五個堅持”原則,分兩批完成。第一批10所“公參民”學校于今年9月轉為公辦,包括五育中學、成才中學、鳳凰雙語中學校、同心外國語學校、師愛中學、文華中學、三立中學、南海中學、杏花中學、新民中學。剩余的8所學校,2022年底前完成改革。
而且,《理順省城公參民學校體制機制實施方案》中明確規定:為轉為公辦的“公參民”學校設立一定過渡期。其間,現有教師、職工的聘任、管理機制不變,待遇不變;現有經費使用渠道不變,今年招生方式暫保持不變,學校運行管理機制暫保持不變。“這些學校作為省城基礎教育改革的實驗田,改革過程中要保障其辦學自主權、保證學校秩序不亂、教師隊伍人心不散、辦學質量不降。”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從目前的運行來看實現了上述目標。通過改革,我市結合學校布局放大了公辦優質教育資源,為激發公辦學校的辦學活力蹚出了一條新路。
打通競爭通道激勵教師成長
改革過程中,學生和家長是最大的受益者,而最面臨挑戰的,則是學校。
面對諸多挑戰,雷晟認為,學校要用新辦法、新思維去破解新難題。“最重要的是自身的‘硬實力’,包括學校方向規劃、辦學條件、師資培養、教育教學、學生發展等,誰也不要抱有僥幸心理,唯有老老實實把心思用在教學質量提升上,才能保持良性發展和吸引力。”
對此,太原十二中副校長、師愛中學執行校長王布寧非常認同。他說:“師愛中學轉為公辦后,與十二中教育集團各個校區的學校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為各個校區之間老師的互通、交流開辟了通道,其實有利于激勵老師的成長。”
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指出:“‘雙減’政策的實施,使學校更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轉為公辦后,會倒逼各級政府持續加大對教育的投入,使優質的教育資源變成更多家庭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真金白銀’。”同時,這些學校的辦學條件、師資隊伍、教育教學管理等方面一直有良好的基礎,家長不用每年再交學費了,全部由政府買單,真正實現了群眾期待中的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重大改變!
短評
順勢而為的教育改革
近年來,隨著政府對教育的更加重視,教育方面的財政投入力度不斷加大,現階段“公參民”問題開始得到了有效解決,可以說是大勢所趨、順勢而為,彰顯了教育部門承擔教育的責任與擔當,由“家長買單”轉為“政府買單”,減負又增效,是一件皆大歡喜的事。
經過近三個月的運行,太原市“公參民”改為公辦的首批10所學校都實現了平穩過渡,為“公參民”改革的進一步推行開了一個好頭,由此解決了公辦參與民辦學校存在的一些問題,也更好地梳理劃分出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的界限,有助于今后更進一步提升教育發展質量,提供優質、均衡、普惠的公共服務。
“公參民”改為公辦,考驗了教育管理部門的改革創新能力,對于原有的公辦學校和剛轉為公辦的學校,都同樣面臨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調動老師的積極性,在辦學思想、辦學理念和辦學實踐方面,能不能達到堅持立德樹人、素質教育和學生發展、教育評價的有機結合,因為真正辦好家門口的學校,人民滿意教育,這才是廣大家長和學生最想要看到的。
勇敢的第一步已經邁出,讓我們共同期待,太原教育沿著新的改革和發展規劃交出又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