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布置機械低效、缺乏實踐類作業……制約學生學習質量提高的這些問題該如何解決?經過數月的摸索實踐,迎澤區教研科研中心通過項目學習這一抓手,努力扭轉教師作業觀,構建起課堂作業、課后作業、課外作業三維立體的作業設計模式,突出三類作業“7:2:1”的科學比例,讓學生減負同時還能收獲滿滿。
課堂作業 診斷學情
迎澤區教研科研中心針對教師研讀教材不深、教學目標不明、作業設計低效的問題,研發《落實“雙減”作業研究流程圖》,將研讀教材、設計流程與作業設計融為一體,為教師精準設計作業提供有效抓手。同時,關注教師使用前置學習單把握學情、調整教學,突出作業的診斷、反饋功能,助推課堂效率的提升。
目前,全區各學科已在骨干教師中展開研究,各校也在積極探索校本作業設計。如:迎澤區第二實驗小學研發出與語文、數學教材相配的作業冊,幫助學生課前有效預習、課上換情境遷移,考查學生思維過程,體現作業設計的精而有效。山水城小學則關注學生當堂達標檢測,通過開課5分鐘復習舊知,課末5分鐘達標檢測的“5+5”模式,將目標達成作業設計常態化。
課后作業 打通壁壘
調研發現,許多一線教師的作業設計依然是就課說課,難逃教材的窠臼。如何幫助教師實現教學遷移,導向生活邏輯,成為教研工作的難題。迎澤區教研科研中心依托教材研發出41個拓展項目學習方案,集結編為《小學生課后服務》叢書,從《樹名片誕生記》《動畫配音秀》到《走進名畫》《民間巧女故事申遺》到《打卡家務勞動小技能》《舉辦毛澤東詩詞大賽》……真實有趣的任務為學生打開一個充滿生機的世界,體現書本與生活的融合,展現跨學科整合理念,將學習從課本延伸到生活。
目前,6個項目已在全區每所學校每個年級落地,掀起作業設計新風潮。同時,學校將在課后服務時間依照方案實施項目,以解決課后服務內容單一化的難題,打通課本與生活的壁壘。
課外作業 豐富經歷
多項政策出臺意味著學生校內作業減少了,雙休日閑暇時間增多了。如何豐富學生人生經歷,不再沉迷于宅家刷題,按周布置實踐性作業是一條思路。
迎澤區地處市區中心,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文廟、純陽宮、雙塔公園、鐘樓街商圈、彭真紀念館……全區各校積極依托“府城游”文化活動,在學生中開展各類實踐性作業。如:校尉營小學靠近鐘樓街商圈,開展“打卡府城游 落地老字號”的項目學習,讓學生參觀并體驗“太原面食”“華泰厚制衣”“老鼠窟元宵”“六味齋”等中華老字號,化身講解員為游客介紹,習得家鄉文化,產生愛家鄉的情懷。桃園小學、雙西小學則為不同的年級布置不同的任務,讓學生打卡“紅色地標”,畫路線,學黨史,在多樣的實踐活動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三維立體作業設計模式的構建,為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實現學生全面成長,提供了有思考的路徑,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現已成為迎澤區教師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