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上午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省生態環境廳有關負責人介紹,圍繞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兩條路徑,《山西省“十四五”“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經濟發展規劃》提出了發展生態經濟的五條措施。
一是以特色優質為宗旨,構建環境友好型農業體系。提出要推動種植業綠色增長,“十四五”期間每年建設10個至20個高標準農藥減量增效示范基地。要推進養殖業清潔發展,打造種養結合提升縣和整縣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試點縣。要促進林果產業健康發展,優化經濟林布局,實施經濟林提質增效工程,因地制宜建設一批林下經濟示范基地。
二是以優布局調結構為重點,構建綠色低碳工業體系。提出要優化產業布局,推動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規劃》明確,嚴禁在黃河干流及“七河”臨岸一定范圍內布設高污染工業項目,嚴禁在“五湖”生態保護與修復區域、城市(縣城)規劃區新改擴建高污染和高風險項目,支持城市(縣城)建成區重污染企業搬遷改造。要推進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明確到2025年,傳統制造業重點領域基本實現數字化制造,能源、冶金、焦化、建材、有色、化工等行業全面落實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要求,新增重點行業企業全部達到清潔生產一級標準。要服務培育綠色新興產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環評審批“正面清單”制度化。
三是以生態智慧為引領,打造三產發展新模式。提出要促進文旅與環保融合,發展低碳智慧現代商貿,構建綠色智能現代物流。
四是推動環保產業發展,提升生態科技創新能力。提出要開展生態環保關鍵領域科技攻關,強化生態環境科研保障,組建山西省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院士專家智囊團,加快推進節能環保裝備制造業發展,重點支持污染減排、節能節水、資源循環利用等行業骨干企業先行發展,籌建山西環保創業園,到2025年,環保產業總產值超過200億元。
五是以盤活生態資源為目標,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出要三產融合發展帶動農民增收,強化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管理,壯大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民宿經濟等特色產業,推進林草生態建設實現增綠增收雙贏,發展生態旅游,做精“黃河之魂在山西”黃河文化旅游產品、“長城博覽在山西”長城文化旅游產品和“大美太行在山西”太行山地旅游產品,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省,持續推進生態旅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