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看老鄉,振興在農鄉,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產業振興。近年來,杏花嶺區以推進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緊緊圍繞“保供給、保安全、保生態、促發展”為目標,秉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發展理念,打破杏花嶺東山地區原有的農戶山地散放型養殖,構建新型規范的規模化養殖模式,實現畜牧業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鼓勵支持入鄉、返鄉創業創新“新角色”立足當地,以“新理念、新技術”激活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引擎,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并行,共同助力鄉村振興。
在杏花嶺區楊家峪街道東溝村的雞媽媽蛋雞養殖場,13萬只蛋雞每日的產量達到6.5噸左右,年銷售收入超過1500萬元。從最初的3萬只到現在的13萬只,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蛋雞養殖場的產業帶動效應明顯。產能增大,加大了對玉米等農作物的采購,直接或間接帶動農戶200戶從事玉米種植。解決周邊農村中老年及特困人員的就業問題,新增就業崗位12人,帶動農戶增收5萬余元。
杏花嶺區楊家峪街道東溝村村民張大爺說:“離家近,在家門口工作既不用跑到外地去打工,還能每個月掙三千多塊錢解決了家庭的經濟困境。”
畜牧業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一環,起著保障畜產品的有效供給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作用。近年來,杏花嶺區積極推進畜牧業轉型發展提檔升級,對各類養殖場在土地、環保、金融以及農業技術人員學習培訓等方面給予支持,為企業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
楊家峪街道負責人說:“我們積極為雞場解決用地、用水、用電方面存在的問題,協調村領導和企業共同籌集資金修整道路,解決企業發展面臨的要素制約瓶頸,同時規范企業在動物疫情防控、設備投入使用、廢物資源化利用等方面的工作措施,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目前杏花嶺區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有5家,涵蓋蛋雞、生豬、孔雀等多種養殖,全區正逐步打造現代高效、綠色環保、效益優先的畜牧業發展格局。
現代畜牧業的發展離不開“新技術”的支撐。在生產設備上,雞媽媽蛋雞養殖場引進生態智能蛋雞養殖模式,通風、加飼料、飲水、光照以及糞污清潔等實現了生產環節全自動智能控制,降低了勞動強度、減少了勞動成本。同時他們還在技術研發上下功夫,公司負責人主動同陜西石羊集團有限公司尋求合作,共同實驗開發了“創新養殖技術”增產節糧成效顯著,并將此技術進行推廣讓周邊更多養殖戶受益,增加了社會優質雞蛋供給,極大的豐富了城鄉居民的“菜籃子”。
雞媽媽蛋雞養殖場負責人祁杰說:“像我們雞舍現在占地面積4200平方米,在傳統的養殖場里最多只能養到8萬只蛋雞,我們現在用上這種H型籠,同樣的占地面積,蛋雞存雞量能夠達到13萬只,這樣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養殖效益。”
企業在增產收益的同時,時刻嚴把食品安全關。為保證蛋品安全,企業負責人多次邀請專家對動物健康、飼料配比進行指導,定期對蛋品進行國家食品安全檢測,每個雞蛋檢測達標后都印有健康編碼,讓蛋品真正實現了無抗生素、無病菌感染且具有可追溯性的健康安全食品。
企業除了在生產環節改善提升之外,還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做出了努力。企業負責人介紹,他們將雞場糞污進行了分類處理,一部分糞便進入他們的化糞池進行無害化處理,一部分作為有機肥料用于農業種植,在企業生產發展的同時也實現了生態環境保護。
先進的養殖技術和科學的管理模式,再加上嚴格的食品安全檢測,雞媽媽蛋雞養殖有限公司,被評為2021年度太原市龍頭企業,成為二青會指定蛋品供應基地,同時蛋品銷售在各大連鎖超市和企業,如美特好超市、華聯超市、家家利超市、永輝超市和太鋼企業等,真正實現了產銷一條龍。
雞場的持續發展,不僅讓當地村民在“家門口”吃上了“產業飯”,也讓“雞媽媽”的雞蛋逐漸成為了當地一張特色的產業名片。
雞媽媽蛋雞養殖有限公司負責人祁杰說:“我今年37歲是個外地人,2013年在杏花嶺區瓜地溝村建廠,這八年間一我從最初的3萬只發展到如今的13萬只“雞大軍”我深深地感受到一個好的企業發展環境,讓我收獲的不僅僅是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實現了個人價值的提升。我也更加堅定,要在農村這片厚土上繼續深耕”。
在杏花嶺區除了“雞媽媽”祁杰,還有一位優秀返鄉養豬青年賀永明。他今年35歲,2014年中專畢業之后就回到家鄉和父親一起從事養豬行業,從原先占地面積不足300平方米存欄50頭豬的小豬舍,發展到如今占地13000平方米存欄3000頭豬的規模化養殖場。規模的擴大,加大了對當地玉米及豆粕的收購量,極大的帶動了當地及周邊農戶農作物的銷量。同時規模化養殖為穩定豬肉市場價格也提供了有力保障。賀永明說:“養豬合作社現在的改變,得益于發展思路的轉變以及養殖技術和養殖設備的改進”。在豬舍建設上采用新型雙層式建筑結構,引進豬糞分離設備不僅改善了豬舍衛生,減少了細菌滋生,同時還較大程度的減少了人工成本,除此之外,在飼料加工制作環節引進多臺新型設備有:自吸式粉碎機、臥式攪拌機、螺旋式提升機、環模顆粒機、風干機等,在飼料喂養運輸環節引進自動化前后騎行喂料車,既節省了人力勞動的成本和時間,還大大提升了勞動效率。賀永明說:“現在處于大數據時代,網絡已經實現了全覆蓋,現在他通過網絡渠道也能搜索到養殖方面的相關知識,也可以通過視頻網絡直觀看到養殖專家的技術分享,這是新時代帶給農村的改變,也是帶給青年創業者的福利”。
賀永明告訴我們,在創業發展的道路上他也會有苦澀、焦慮、擔憂,但他總結出的經驗是:成功沒有捷徑,一定要踏實做事、努力堅持克服困難。也許成功的道路充滿荊棘,但在這個過程中會實現個人價值的提升,更能收獲新時代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無論是外地姑娘祁杰還是太原小伙賀永明,他們轉變發展思路、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改變傳統養殖模式帶動當地及周邊村民變“輸血”為“造血”,努力在“山窩窩”里蹚出了一條致富路。
杏花嶺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現在國家倡導數字化農民隊伍建設,以農民科技知識的增長,帶動思想觀念的更新,促進發家致富能力的增強,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隊伍。我們杏花嶺區委、區政府在鄉村振興發展的道路上,鼓勵支持有思想、有技術,入鄉、返鄉創業創新型人才在農村的土地上深耕發展,用新技術、新理念,轉變傳統畜牧業養殖模式,形成現代高效、綠色環保、效益優先的畜牧業發展格局,打造地方特色農業品牌,為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協助企業健康成長,帶動鄉村真正實現致富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