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執法人員檢查排污設施。
2月15日中午,見到中北高新區生態環境執法人員戰權、李清宇時,是在太原鍋爐集團大門前。“已經過了12點了,工人們都開始吃午飯了,咱進去吧!”戰權看了看表。對于執法人員選擇的頗不尋常的時間點,記者一頭霧水。隨行的,還有山西智慧環保管家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杜瑋。
戰權的手上有一張“環保管家協助單”。“協助單分上下兩聯,上聯留存在市生態環境局中北高新區分局。”戰權說,“通過環保管家,我們為企業提供免費的專家服務。”
進入大門,三人直奔噴漆房。路上,杜瑋告訴記者,作為中北高新區最大的企業,太原鍋爐集團的噴漆房以及焊接車間,是分局環境監管的重點。
進入噴漆房,噴涂黃漆的鍋爐鋼架映入眼簾,大功率風機正隆隆作響。廠房里除了兩位值守的工人,看不到噴漆工。杜瑋伸手摸著鋼架上的漆,感嘆地說了兩個字:“不錯!”見記者不解,他解釋說,漆已經干了,但風機還在抽排,這樣做才符合要求,別看這種小細節,它體現出環保管理的精細化,因為漆雖然干了,但還是有揮發性有機物散發。
一次例行檢查,驗出了太原鍋爐集團環保治理的“成色”。而記者也明白了,執法檢查時間點的不尋常之處。
“分局幫我們引入‘環保管家’,主要是為了做好日常維護管理,在細節上完善環保措施。”那曉東介紹,“有不懂的問題就問,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環保管家’還會舉辦線上培訓,時間也很短,就一刻鐘左右,不占用大家生產時間。”有了“環保管家”,企業改掉了很多環保上的壞習慣。”
在太原鍋爐集團的一面墻上,記者見了環保綠碼——綠碼已持續了250天。
在返回的路上,戰權說,中北高新區只有4名生態環境執法人員,可管理著園區140余家工業企業。引入“環保管家”后,專家為企業環保把脈問診,再對癥下藥開出“處方”;企業照單“抓藥”,政府負責監督實施。三方聯動,促進了園區企業的科學生產、精準施策。
記者感言
用好這根“繡花針”
在企業環境治理上,要下足“繡花功夫”,這關乎到一座城市的環境治理水平,關乎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
“環保管家”的上線,打通了環境監管的“最后一公里”,讓企業遇到環保疑難雜癥時“有醫可尋、有藥可醫”,幫助企業提升自主環保管理能力,讓企業環境治理更精準。
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于細微處見功夫、見質量、見情懷。“環保管家”恰似那根“繡花針”,讓環境治理更人性化、精細化,并推動環境治理由“監管型、約束型”向“服務型、引導型”轉變。
這根“繡花針”,我們當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