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不法分子打著為消費者“維權”的旗號,專門辦理所謂“代理退保”業(yè)務,實際是以“維權”之名謀取私利,甚至騙取消費者資金。3月20日,山西省保險行業(yè)協會對外發(fā)布了一起違規(guī)“代理退保”案件,并提醒廣大保險消費者,惡意“代理退保”套路多,背后風險需謹慎。
近期,一保險公司向山西省保險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一起重疾險退保糾紛案件。在向投保人王某詢問保單情況時,調解員發(fā)現其對投保細節(jié)表達不清。保險公司也反映電話中“投保人王某”的聲音、語氣與真實投保人有差異,并非同一人。后經保險公司查詢投保時的預留電話,最終與真實投保人王某取得聯系。經過多次溝通,投保人王某同意到山西保調委進行現場調解。
調解過程中,調解員了解到投保人王某對自己所購買的重疾險保障內容不甚了解,甚至存在很大誤解,建議其撥打保險公司客服電話進行保單詢問后,再決定是否退保。投保人王某隨即與保險公司客服聯系,了解所購保險的詳細狀況,并結合當前自身的經濟、健康等實際狀況,最終表示愿意繼續(xù)持有該保單。同時,投保人王某主動向調解員反映,自己之前與所謂“專業(yè)代理退保機構”簽訂“協議”,被要求支付全部保費的20%作為手續(xù)費,并把自己的一張手機卡給了對方,同時還提供了自己的身份證、銀行卡等個人信息。調解員當即建議王某向公安機關報警,確保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通過投訴反映問題是消費者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正當手段,但如果被別有用心者利用,則可能對行業(yè)經營造成不良影響,最終損害的是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在此,省保險行業(yè)協會提醒廣大保險消費者,充分考慮自身保險需求,謹慎辦理退保。保險產品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風險保障,不同的人身保險產品其保障范圍、繳費方式等有所差異。消費者退保后如想再次投保,由于投保年齡、健康狀況等變化,可能會面臨費率上漲、重新計算等待期、被拒保等風險。同時,要慎重對待所謂“退舊投新”“高收益”產品等宣傳,謹防上當受騙。
此外,保單是重要的金融單據,包含重要個人信息,消費者要注重保護個人隱私,提高自我保護意識,不要將銀行卡、身份證、保險合同等重要單證輕易轉交他人,以免被非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