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不僅是民生問題,也是發展問題。有就業才有收入,生活有奔頭,也為社會創造財富。長久以來,“6070后”人員受限于自身的年齡、學歷等因素,在就業市場中往往不占優勢。隨著共享出行新業態的出現,為“6070后”人員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再就業機會,低碳、環保、健康的共享出行方式的出現,不僅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更為勞動者靈活就業提供了新空間、新選擇。
是工作,更是一份溫情與滿足
70后的關旭師傅是一名共享單車運維人員,主要負責南內環到迎澤大街區域的共享單車失聯、故障車輛的尋找以及路邊擺車的工作。關師傅在成為哈啰單車運維人員之前,是助力車的換電員,作為哈啰出行的“老員工”,談及工作日常時,關師傅言辭中充斥著滿足與感恩。

運維員需要常年在戶外高強度作業,步數以萬起步,與風吹日曬相伴已是常態,這份辛苦與不易,在關師傅的口中,成為了“鍛煉身體的好機會”。關師傅笑著說道,“公司將員工的身體健康、人身安全放在第一位,高溫嚴寒的時候會發放棉服、藿香正氣水等勞保用品,每周一次的例會也時刻強調人身安全問題,疫情之下,各個企業普遍面臨經濟壓力,但公司的工資和員工福利未曾減少,這讓關師傅感到特別踏實,工作起來也非常有動力”。
談及看到親自整理的單車被人們騎走的感受,關師傅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看自己擦過、擺過的車,一輛輛都被騎走了,這就挺高興。”言語之間,能夠充分感受到,做共享單車的運維,對關師傅來說,已經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對工作契機之下所遇到的人與人之間溫情的享受和珍惜,以及對自己城市文明守護者身份的滿足與自豪。
做運維,女性也能撐起一片天
40多歲的張艷女士成為哈啰單車運維員已經有兩年多的時間了,主要負責所管轄區域內單車的定點擺放和城管事件的處理工作。每天到達工作地點后,張女士需要先把路上亂停亂放的車輛擺放好,然后再進行一天中最重要的工作——給路面車輛消毒。近期太原疫情形勢緊張,為了保障市民的騎車安全,張女士會對車把、車座等與市民接觸最頻繁的地方進行重點消殺。
巡查工作中,張女士需要著重關注城管微信群里消息,當主管部門發出各共享企業單車違停信息之后,張女士必須在5分鐘內群里回復收到,30分鐘內到達現場,1個小時范圍內處理完。

談到工作中遇到的挑戰,張女士表示路面作業,必須要風雨無阻,太原寒冬盛夏的持續時間都比較長,勞動者的體力面臨巨大的挑戰,最忙碌的時候,張女士一天需要處理上百輛車。雖然工作辛苦些,但是張女士對現在的工作很滿意,收入比較可觀,較之前工作時間也較為靈活,能夠好的照顧到家庭,尤其是還在上學的女兒。
互聯網+賦能6070后人員再就業新生態
共享單車運維員走遍大街小巷,只為守護城市中這一份“共享”的文明。兢兢業業的關師傅、張女士是這座城市里共享單車運維員的縮影,自強不息的他們也是6070后再就業群體的代表。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互聯網+”衍生共享出行的新業態,也為就業市場增添了新動能。運維崗位為失業及就業困難的人員帶來新機遇,為他們提供了一份好好生活的底氣和保障,讓越來越多的6070后人員通過再就業、靈活就業繼續在崗位上發光發熱,用實際行動守護城市的文明與整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