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王方從2008年參加工作至今,深耕行業十余年,先后主持設計了太原市雨污分流改造、汾東廠配套污水干管、三王雨水泵站等多項省市重點工程,致力于為市政排水系統各項工程打造“最強大腦”。
多廠聯網的新思路
一泓碧水穿城過,兩岸錦繡入畫來。太原因水而生、依水而興、以水而榮,保護汾河對于整個城市意義重大。
為了解決城區污水不再入汾這一重大課題,王方帶領項目組走遍全市大街小巷,開井蓋、測水位、溯源頭、謀治理,頂著太陽暴曬,忍受嚴寒侵襲,聞著污水的味道,把全市3200多公里的地下排水管網摸了個門兒清。
“結合太原市一水中分、九河環繞的地勢特點,我們打破常規,創新性提出了多廠聯網運行的新思路。通過設計41.4公里的污水干管,自北向南將楊家堡污水廠、城南污水廠、綜改區陽光污水廠、汾東污水廠以及河西的晉陽污水廠全部連接起來。經配備超聲波液位計的智能閘門控制,實現水量靈活調配,保證污水全收集全處理,保證出水達標排放汾河。”王方是汾東廠配套污水干管工程項目設計總負責人,從頭到尾主持設計了這套系統。
而在以前,我市幾大污水處理廠分別獨立運行。以楊家堡污水廠為例,它主要負責從北中環街至學府街范圍內的污水收集處理,每日最大處理能力為16萬噸。如遇暴雨侵襲,水量很快就飛漲上來,時常逼近處理上限。
王方和項目團隊整體考量全市污水廠綜合處理能力,用多廠聯網運行的方式,把平時“各自為政”的污水廠串起來,實現在關鍵時刻能去盈補缺,把多余的處理能力勻給負荷量大的污水廠。
“S”型頂管技術的新突破
在汾東廠配套污水干管工程設計中,為了減少對城市交通和周圍建筑的影響,王方帶領項目組加班加點,苦干實干,一次次創新思路,探尋工作的新方法。
“在地下鋪設污水干管需要沿濱河路穿過我市南中環橋、南環高速橋等多座橋梁主橋及匝道,橋墩已深埋地下,如果用直線頂管推進污水干管的話,很有可能會讓干管撞到橋墩。”在查閱資料、現場調研后,王方和項目組采用了“S”型長距離曲線頂管技術,一次頂進長達781米,污水干管宛如蚯蚓般自如穿行地下,利用頂管彎曲的地方避開橋墩。
王方堅持不僅要用得好,更要用得住的觀點,盡量做到每一項工程都能考慮到未來發展,設計百年工程,“污水干管最大管徑3米,人可以在里面自由行走,檢修井也很寬敞,開一輛車進去都沒問題,為以后檢修提供了方便。”
針對管道埋深大和地下水位高的難點,王方帶領項目組自行設計了芯模振動成型工藝的非標新型管材與加強型防腐雙橡膠圈的密封接口,避免了管道滲漏污染地下水體,同時也減少了路面沉降。
下沉式廣場的新探索
日常生活中,王方也是個愛學習的人,他時刻關注所處行業的最新研究成果、設計思路,把最新的理論應用到項目設計中。
在接到重新設計三王雨水泵站的任務后,王方和項目團隊將海綿城市、初期雨水治理、雨水回用等前瞻性設計理念融入其中,不僅滿足了泵站的基本功能,還額外給周邊居民“贈送”了一個占地面積近2.6萬平方米的游園廣場。
“三王雨水泵站以前就有,因附近地勢較低,遇到暴雨時,泵站的抽水能力趕不上降雨的強度,經常出現內澇。為了克服這些問題,我們在重新設計時,加入了蓄水池的功能,把來不及抽排的雨水先存起來,首先保證雨水不會倒灌周邊居民生活場所。”王方介紹,雨水先在蓄水池中寄存,泥沙逐步沉淀,后期再經混凝過濾消毒,還同步實現了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的雨水回用。
三王雨水泵站占地面積3.6萬平方米,在滿足了泵站主體需要1萬平方米面積的前提下,王方把其余的2.6萬平方米設計成了一處下沉式游園廣場,規劃設置有籃球場、乒乓球場、網球場及環形跑道,將成為周邊居民體育健身的好去處。在三王雨水泵站的綜合設計中,王方的很多設計理念在國內屬于首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