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起來,居民劉曦打開手機小程序,看到樓下存車棚里的電動車已經充滿了電。出小區時,刷下臉,大門打開,他騎上車子直奔單位。他在這個老舊小區住了16年,近幾年,小區沒顯“老”,反而漸漸地開始煥發新貌。連日來,記者采訪得知,經過改造以及配套了很多新建小區才有的智能服務設施后,不少老舊小區都從“能住”轉變為“好住”。在居民眼里,老小區“時尚”了,老房子也越住越舒適。
門口別說門禁,就連大門都很破舊。這個情況,曾出現在很多老舊小區。比如,前進路14號院就是這樣,舊大門銹跡斑斑。走親訪友的來了,一看這里就知道是個老舊小區。前不久,社區給這里裝了新大門,實現了人車分流,還配備了人臉識別系統,刷臉就能進出,瞬間“高大上”了。
再比如,在不少老舊小區里,基礎設施普遍陳舊,別說充電樁,就連存車棚也滿足不了需求。而近年來,這個情況有了很大改善,一個個好看實用的存車棚、可智能管理的充電樁相繼“落戶”各個小區。居民劉曦所在的小區,前不久剛安裝了一排充電樁。充電過程中,他隨時可以通過手機小程序或充電樁顯示面板了解充電進度。充滿之后,自動斷電,避免了過度充電的風險。他感覺,這波“操作”挺智能的。
另外,不少社區都有了圖書室,有的還與市圖書館實現了通借通還。比如,理工大社區、御德苑社區的圖書室,不僅藏書較多,居民在市圖書館借閱書籍,看完后可就近在社區還書。
在各個老舊小區,讓人欣喜的情況越來越多,人們感慨生活環境越來越宜居的同時,也體驗到了智能設施帶來的種種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