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多年的建城史,為太原留下了眾多文物古建筑。在太原府城內,崇善寺、純陽宮、文廟……一座座古建筑不僅承載著歷史記憶,還蘊含著一段段傳奇故事,彰顯了太原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歷經滄桑的崇善寺
盛夏炎炎,狄梁公街上卻綠蔭森森,倍感涼爽舒適。沿街行走不過百余米,便可見紅墻碧瓦,即三晉名剎崇善寺。
崇善寺山門上有一副楹聯:唐白馬宋延壽隋帝別業恭王宗祊博敞恢宏冠吾晉,明宗善復崇善大悲印相大智金鉢敦肅舒泰祜斯民。這副長長的楹聯,記述了崇善寺的前世今生。崇善寺最初名為白馬寺,而后又名延壽寺、宗善寺、崇善寺。
據清道光《陽曲縣志》,崇善寺唐初創建時稱白馬寺,后名延壽寺,據說是隋朝時期隋煬帝巡游晉陽的行宮,還傳說是當年武則天少年時出家的地方,山門右額上的四個大字“宗唐遺址”就源于此傳說。
明洪武十四年(1381),晉王朱?為紀念其母高皇后,將延壽寺擴建成六重大殿建筑群,總面積達14萬余平方米,并更名宗善寺。
今天的崇善寺大悲殿僅是當年六大主殿中的一座,整座寺廟面積也只有原來的幾十分之一。崇善寺的大部分建筑于清代同治三年一場大火中化為灰燼,但幸存的大悲殿基本保留了初建時的原貌,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據記載,因“山魔作祟”,宗善寺于嘉靖年間迭名崇善寺,并延續至今。
崇善寺歷經歲月輪轉,依然鐘聲悠悠,一磚一瓦見證了太原府城的滄海桑田。
“關公無須”的純陽宮
“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人稱‘美髯公’。”這是人們熟知的關公形象。然而,我市卻有一尊臉蛋圓圓、下頜光光,沒有一根胡須的關公像。
這座沒有胡須的“美髯公”居于五一廣場西側的純陽宮。在“純陽九景”之一,明代純陽宮宮門右畔,由太湖石砌成的假山之上,氣勢威武、提刀跨馬的關公銅像屹立此間。
銅像面相方闊,眉角上挑,神態威嚴,手提青龍偃月刀,身騎赤兔寶馬,威風凜凜。
有考證認為,關羽最早的塑像并無長須,至明朝萬歷年間被冊封為“伏魔帝”后,才被塑造為五綹美髯的形象。據此,這座關公像鑄造年代較為久遠,可追溯至元朝。
一生忠義的關羽被后人尊稱為“關公”,系民間傳奇人物。在道教中,關羽被奉為“關圣帝君”,儒家則稱他為“文衡帝君”。至清雍正年間,關羽被尊為“武圣”,與“文圣”孔子地位等同。
純陽宮關羽銅像盡管來歷已不可考,但其獨特的形象,為歷史厚重的太原府城留下一段奇談。
“非禮勿進”的太原文廟
太原文廟建于晚清,其前身為建于北宋太平興國七年的太原府太原文廟。太原文廟嚴格按照孔廟建制修建,是我省境內布局完整規模較大的文廟,也是國內存量極少的省府文廟之一。
太原文廟游客入口設在“禮門”。“禮門”為文廟西門樓,與之相對的東門樓稱作“義路”。
“禮門”“義路”均出自《孟子·萬章下》,即“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此處所指為,義好比是大路、禮好比是大門,君子要走禮之門、行義之路。
文廟前設立“禮門”“義路”,是對孔子的尊崇和儒學正統地位的認可,表示只有符合儒家道德規范的君子才能從這條大路行走,由這扇門進入。也就是說,太原文廟對所進之人設限,不符合禮義規范之人是不應由此出入的。
太原文廟還有一處泮池,古時的“入泮”儀式正是在此處舉行。秀才入學要登泮橋、跨泮池,穿過大成門,進入大成殿,祭拜孔子,然后到儒學署拜見教官。經過這一道道程序,才算是入了孔學之門。
泮池之上,有一座弧形拱橋,即為泮橋。人們通常把泮橋叫作狀元橋。在科舉取仕的年代,跨過泮橋意味著登上仕途,因此這座橋承載著古時書生畢生的夢想。
在太原文廟二重院落,其正北門為“大成門”。大成門面寬五間、進深三間,中間前后辟門,正中懸掛有藍底金字“大成門”立匾。大成門有三扇門,古時,中間主門通常是關閉的,只有高中狀元的人來文廟參拜孔子時,此扇門才會開門迎客。
國內唯一的“萬字樓”
文瀛公園是我市建成最早的公園,公園內歷史遺存眾多。在文瀛湖畔的東岸,有一座保存完好的“萬字樓”,是目前國內唯一保存下來的“萬字樓”。
在蒼翠蔥蘢的樹木掩映下,結構精巧的萬字樓靜立其間。小樓屋頂和立面造型采用了傳統的仿清式歇山頂和柱廊,結構形式和門窗設計則為典型的“西洋”式樣,風格中西合璧。
萬字樓保留著全國現存最完整的飛檐磚木結構建筑,無論是建筑形制還是雕刻圖案,都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萬字樓建成于上世紀30年代。因其為祝壽而建,寓含眾多吉祥如意元素。萬字樓建筑結構取自佛家經典的吉祥符號“卐”字符(諧音“萬”),唐代以來,該符號的釋義為“吉祥萬德之所集”,因其獨特的建筑風格,游人到此爭相觀賞。
上世紀50年代起,萬字樓一直用作圖書館。40余年后,圖書館遷走。2005年,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萬字樓進行了維修,太原市一些歷史文化展覽常在這里舉辦。由于展出內容與建筑本身均具鑒賞價值,使得這里的展覽活動也多了一層特殊的意義。
佇立文瀛湖畔,湖水波光粼粼,萬字樓古樸典雅。此時的意境一如萬字樓南門楹聯,“萬字華屋增秀色,文瀛碧水映長天”,頗為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