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它一定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太原作為國家重要的工業基地,近年來把制造業振興升級作為產業轉型的主攻方向,努力鍛造一批批“大國重器”——中國寶武太鋼集團先后研發出筆尖鋼、“手撕鋼”、核電用鋼等一大批高精尖特產品;太重集團正在為山西裝備制造業振興升級打造精品樣板;中國煤科太原研究院持續攻關核心技術,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提升煤機裝備智能化水平……
2023年,市委十二屆四次全會提出,要加快建設國家先進制造業重要承載地。太原這塊寶藏地,一個個“大國重器”精彩亮相,不斷提升制造能力、增強創新動力、匯聚發展合力,為國家重大裝備項目貢獻力量。

“百煉成鋼”啟新程
從0.02毫米到0.015毫米,“手撕鋼”實現了“一薄再薄”的技術突破;從6毫米到8毫米,超純鐵素體不銹鋼展現了工藝技術的“新厚度”……百煉鋼做成了繞指柔,需要靠科技硬實力。近年來,中國寶武太鋼集團躋身創新“國家隊”,年年都有全球或國內首發的新產品下線,越來越多的大國重器中有了“太鋼造”的身影。
在太鋼不銹鋼精密帶鋼有限公司,像紙一樣薄、像鏡子一樣平,一片剪得像窗花一樣的鋼引人注目,它是太鋼“手撕鋼”家族的新成員“芯片鋼”。把這樣的鋼板做成引線框架,再搭載不同的集成電路,就可以成為手機、電腦、汽車的“大腦”。不只是“手撕鋼”,近年來整個太鋼都在創新突破。去年新研發的無磁鉆鋌用鋼,成功用于我國首個萬米深井。
中國寶武太鋼集團型材事業部安全生產室主任鄭建新說:“我們謀‘新’重‘質’,圍繞國之重器,加大開發力度。”2020年以來,太鋼已經推出國際國內首發首創產品30多項。一個個“太鋼造”,上天入地下海,镕鑄“國之重器”,支撐著先進制造業發展。
今年以來,太鋼堅持圍繞打造高端和特色品種,積極推進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和綠色低碳產品研發生產,出口保持良好發展勢頭。

“未來工廠”顯實力
盛夏時節,萬物榮華。8月1日,走進太重集團總部的故障診斷與測控技術實驗室,技術中心基礎研究所所長李瑞斌與團隊成員一起,正在就國家CX工程新一代大型核電起重設備進行不同極限載荷的計算評估,并通過迭代一步步突破著行業技術限制。
我國核能安全發展進入新階段之后,第四代核電技術對太重核電裝備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們正在攻關的這個項目是用戶提出的新要求,是從‘0’到‘1’的探索,可參考數據不多。”李瑞斌介紹。太重作為國內極少數具備為中核、中廣核、國核設計制造各類大型核電起重設備的廠家,面對行業難題,只有背水一戰勇闖“無人區”。
太重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國產化”產品定位,在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產品前瞻性創新、市場用戶需求等其他領域全面發力。以優勢產品挖掘機、起重機為例,太重已取得挖掘機5G遠程操作、智能起重機等一批原創性成果;下線了34款工程起重機、17款工程液壓挖掘機等一大批規模化、效益化新產品;礦用挖掘機、鑄造起重機榮獲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主持修訂的起重機國際標準進入ISO國際標準制定程序。
今年,太重首創將“整體式結構”應用于305穿孔機海外項目,推動我國大型穿孔機主機架設計從傳統“分片式”步入全新“整體式”時代;行業首創-50℃防物料粘連鏟斗,太重挖掘機在國內任何極端天氣下運行如常;行業首創“采煤機滾筒無火花系統”,采煤過程火花產生率較之前降低95%……今年上半年,一項項緊扣應用場景的“行業首創”技術攻關成功并實現應用。


“一條蛟龍”舞煤海
檢查設備,工作人員就位,自主導航、位姿矯正,按動按鈕、一鍵啟動……這是中國煤科太原研究院自主研發的“煤海蛟龍”掘支運一體化智能快速掘進成套裝備。
“煤海蛟龍”是我國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采掘神器”,它徹底解決了煤巷掘進、支護、運輸不能平行作業的世界級難題。在中國煤科太原研究院的生產車間,橫臥著這條長達200多米的“長龍”。整套系統由“龍頭”掘錨一體機和“龍身”錨桿轉載機、連續運輸系統以及協同控制平臺等部分組成。它能完成割煤、煤礦巷道支護、煤塊運輸等多種工序,將煤塊源源不斷地運出井巷。
“煤海蛟龍”的頭部裝有可伸縮的巨大滾筒,滾筒上面嵌著利齒,這部分設備負責煤礦挖掘。在“煤海蛟龍”前部、滾筒的下方有兩個旋轉的耙爪,是“煤海蛟龍”的舌頭,負責把滾筒割下來的煤塊源源不斷地撥到“嘴”里,而龍的脊椎和頂部、側面的龍爪負責支護,“煤海蛟龍”的身體內部有傳送裝置,負責運輸已經挖下來的煤炭。與此同時,掘錨一體機和錨桿轉載機搭載的錨鉆系統可以對巷道的頂板和側幫進行同步支護,既保證了作業效率,又保障了作業人員和設備的安全。與原有掘進方法相比,掘進速度提高2至3倍,作業人員減少了三分之二。
“煤海蛟龍”的問世實現了我國巷道掘進技術與裝備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轉變。
“黑色黃金”碳纖維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交通運輸;國內首次將氫燃料電池技術應用于挖掘機;上百臺新能源動力高空作業平臺全電起航交付用戶;蓄電池多功能輔助作業機器人深入千米井下代人作業……向“新”向“智”向“綠”的“大國重器”,已經轉化為推動我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先進生產力,為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全省制造業振興升級注入更加澎湃的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