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全國智標委組織開展的國際標準《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城市治理與服務數字化管理框架與數據》應用優秀案例征集活動日前結束,太原市城市內澇安全預警監測系統被全國智標委評選為“國際標準(ISO37170)”應用優秀案例。
結合我市實際,市城鄉管理局對全市300處車輛下穿通道、150處低洼路段、64處下穿人行通道、20處緩洪池、32處排洪渠、99座雨污水泵站、5座污水處理廠、20輛防洪泵車八大類監測場景690處固定監測點位,安裝部署視頻監控、水位監測、雨量監測、聲光報警器、室外音箱等前端感知設備,在此基礎上,額外部署多套移動式防汛監測設備,構建了全市建成區范圍“多場景、多領域、全覆蓋”的城市內澇安全感知網絡體系,確保防汛監測無盲區。
相較于國內已經完成防汛管控信息化平臺建設的先進城市,我市城市內澇安全預警監測系統有諸多優勢:一是監測覆蓋范圍更廣,監測場景類型更多;二是依托計算機數字化運算模型,實現降雨量和積水點位預測預警;三是系統自動生成防汛全過程簡報信息;四是平臺實現pc端、平板端、手機端數據聯動,實現全平臺監測管控;五是指揮調度扁平化。打通了上級領導與一線工作人員的信息通道,實現內澇防汛高位指揮。內澇預警平臺的初步建成,標志著我市完成了以智能監測為主、大數據模擬計算和人工信息采集為輔的全方位信息化城市內澇預警體系。
7月以來,該系統共測雨情11次,預警次數總計199次。其中,一級預警共13次,低洼路段3次,車輛下穿10次;二級預警共47次,低洼路段12次,車輛下穿35次;三級預警共計57次,低洼路段34次,車輛下穿23次;四級預警共計82次,低洼路段66次,車輛下穿15次,人行下穿1次。依托平臺提供的數據,我市進一步提升了全市防汛信息化管理手段和城市防汛指揮調度能力,更好地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