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企業這下可以安心經營了!”拿到了信用修復證明,古交一家公司的負責人感慨萬分。
從4月下旬開始,太原法院開展“并法利劍”專項行動,積極推動信用修復機制,靈活運用善意文明執行理念,通過“剛柔并濟”執行措施精準執行,給誠實的被執行人以生存發展空間,激勵被執行人積極主動履行義務。
“活水養魚”紓企困
“還得等?”作為債權人的某公司十分著急。
本以為拿到勝訴判決書就能拿到錢,沒承想,到了執行階段,錢沒拿到,法院卻給被執行人賬戶解了凍!
古交法院執行法官陳浩也很著急:“立案后,我們的執行團隊第一時間凍結了被執行人古交某公司的賬戶,但是該公司的后續項目款項進出賬都受到影響,公司無法正常生產經營,更別提還錢了。”
為了解公司實際經營狀況,執行團隊再次跑到了古交某公司。因賬戶凍結,留下信用污點,該公司在設備采購和項目運營等諸多方面受到限制,恢復經營、按時履約變得更加困難。
經過多番調解協商,在被執行人提供擔保并征得申請執行人同意后,古交法院對該企業啟動信用修復,及時解除其失信信息。
“執行不是目的,我們希望通過剛柔相濟的執行手段,在兌現勝訴人權益的同時,最大程度保障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古交法院執行局局長呂學平說。
1個月后,古交某公司積極籌措資金,將案款交至法院,案件履行完畢。
4月26日,古交法院向包括古交某公司在內的6家企業集中發放信用修復證明,總標的額1038萬元,其中兩案共1016萬元履行完畢,其余4案均達成和解并提供擔保。
“剛柔并濟”顯擔當
“今年,該企業在我院的300余件案件均主動履行完成。”萬柏林法院執行法官史凱旋說。
案子最初拿到手,執行團隊均是一驚,涉及這么多的執行案件,該是一塊多難啃的“硬骨頭”。
“經過閱卷、實地調查,我們了解到該企業不是惡意抗拒法院執行,只是因為客觀因素影響,導致企業短期內償債能力比較差。”史凱旋說。
執行不能一刀切,要“量體裁衣”,盡量審慎精準地采取信用懲戒措施,把執行工作對被執行人的影響降到最低。
“最開始我們處理執行案件都是先上信用懲戒措施,效果立竿見影,但也有非常多負面反饋。被執行的企業生產經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無法擺脫債務危機,更沒有能力償還剩余債務。”
在約談雙方當事人、組織調解后,申請人同意給予被執行人主動履行的期限和機會。
不久前,該公司依照執行和解協議全額清償了債務。
“該企業年初的200多件執行案件,在我院積極促成和解,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后,企業也對法院的工作更加支持和認可。”執行局局長裴毅超說。
“目前,該企業在我院還有100余件執行案件。收到執行立案文書后,主動來到法院把欠款給付給了申請人。”
5月7日,萬柏林法院開展“信用修復”及“財產申報”集中活動,為近期主動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義務的被執行人集中發放自動履行證明,引導和支持符合退出失信名單條件的企業“應退盡退”,完善對自動履行義務當事人的正向激勵機制。自信用修復制度實施以來,被執行人主動履行或和解1800余件,涉及標的額7.7億元,幫助恢復信用企業159家、自然人4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