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平臺法律責任”學術研討會舉行聚焦短視頻侵權治理
隨著短視頻侵權《云南蟲谷》一案的宣判,短視頻平臺的侵權問題再次引發行業熱議。近幾年來,短視頻侵權案件層出不窮,熱門影視綜藝作品成為短視頻盜版侵權的重災區。11月11日,由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主辦、陜西省法學會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法學研究會協辦的“短視頻平臺法律責任”學術研討會在線上舉行,對短視頻平臺的侵權治理與知識產權保護進行了深入探討。
研討會上,來自北京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國知識產權法研究會等機構和高校的多名專家學者以線上參與的方式,就短視頻平臺的法律義務、短視頻侵權的認定與賠償等當前知識產權保護理論與實踐中的熱點、難點展開了交流。
短視頻侵權治理刻不容緩
伴隨著視頻行業的快速發展,對優質影視綜進行剪輯、切條、解說、搬運、速看的短視頻內容在網絡空間并不鮮見,通過將影視綜高光片段、精華劇情截取、搬運制成短視頻內容,讓侵權人幾乎零成本獲取了內容、謀取了違法利益,也幫助以用戶上傳為內容來源的短視頻平臺收獲了巨大流量。
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教授張楚認為,在短視頻業態中,人工智能、算法推薦顛覆了內容的傳播方式,短視頻侵權內容也隨著算法推薦迅速擴散,這也給內容版權帶來新的挑戰。
南開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競爭法研究中心主任陳兵也表示,短視頻平臺算法推薦下的侵權視頻泛濫,最終將會導致創作、傳播的源頭枯竭,最終損害用戶利益,也有損鼓勵創新的市場競爭文化的生長,更不利于數字文化的繁榮發展。
面對短視頻的侵權亂象,作為權利人,愛優騰等視頻平臺不斷進行積極維權。例如,在優酷訴快手短視頻侵權《冰糖燉雪梨》案中,劇集開播次日,通過快手APP搜索“冰糖燉雪梨”,即出現大量切條、整條視頻等不同形式的侵權內容。通過權利人的維權,短視頻平臺上雖然有部分侵權短視頻內容被下架刪除,但仍有大量盜版侵權視頻在不斷上傳、傳播,讓權利人和平臺之間陷入“通知—刪除—再通知—再刪除”的循環,增加了維權成本。
基于權利人普遍維權困難、成本巨大的現實情況,江蘇省知識產權保護與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南京知識產權法庭原庭長姚兵兵認為,權利人追究上傳者責任往往很困難,而短視頻平臺提供了作品的存儲、傳播和取得收益等行為,讓平臺承擔相應侵權責任,更加有利于保護權利人合法權利,也符合激勵創作和鼓勵作品傳播的目的。
短視頻侵權治理仍有難點
不斷迭代的短視頻內容創作方式和傳播方式,讓創作者和短視頻平臺的獲益方式變得愈發簡單且多元,但也使權利人維權變得困難。面對短視頻新業態對傳統知識產權法律、侵權法律提出的新挑戰,中國知識產權法研究會副會長、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曲三強認為,避風港規則本身不是一個免責的規則,而是如何取證的一種方法和手段,通過這種方法來固定證據的程序法上規則,而不是實體法上免責的規則。同時,通知的時候,侵權行為已經發生或者完成,不能再行適用避風港原則進行免責。
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司法機構也在現行規則下加大了版權保護的力度。在此前的全國首例算法推薦案中,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認定字節跳動公司不僅僅是信息存儲空間服務,而且同時提供了信息流推薦服務,理應對用戶的侵權行為負有更高的注意義務,并判定字節跳動公司的涉案行為構成幫助侵權。在《云南蟲谷》侵權案的判決中,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隨著平臺經濟的高度成熟和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通知一刪除”規則的歷史局限性愈發明顯,現有的規則體系已經無法真正能夠實現著作權人與平臺之間的利益保護平衡,因而必須激勵平臺使用各種技術措施對用戶上傳的內容進行管理,加強網絡平臺版權保護的注意義務,重視版權識別、屏蔽等版權保護技術的應用。
短視頻侵權治理問題亟待化解
加強版權保護已經成為社會共識,但在短視頻領域,權利人維權成本高、侵權賠償數額低,對于侵權行為的震懾力不足,侵權之風一時之間難以得到有效遏制。華東政法大學知識產權學院教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專家庫成員王艷芳認為,如果相關網絡經營者認為現有判決判令其承擔的法律風險過大,賠償責任過高,從正常商業運營角度考慮到侵權所要付出的成本遠遠大于收益,就會及時停止侵權。在最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將法定賠償額由50萬元提高至500萬元,加大了對侵犯著作權行為的懲處和追責力度,明確對于侵權行為情節嚴重的,可以適用懲罰性賠償,進一步體現了司法部門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決心。在司法實踐中進一步貫徹并切實提高判賠金額,才能從根本上扭轉目前侵權案件多、侵權屢禁不止的現狀。
在司法審判、監管部門的執法行動之外,要想根治短視頻侵權亂象、遏制這股不正之風,短視頻平臺更需要積極主動治理,對侵權行為采取及時有效的制止措施,以防治結合的方式從根本上避免侵權視頻的發布和擴散。
在對外經貿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知識產權法學研究會理事盧海君看來,目前平臺具有多重身份,不只是單純的提供服務,還有其他功能。對于短視頻平臺所應采取的保護版權的必要措施也需要多元角度來理解。為了遏制侵權行為的大量發生,制止侵權需要多種手段并用。短視頻平臺應當履行過濾、刪除、斷鏈等必要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侵權的發生。
在版權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的當下,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教授、中國知識產權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兼副秘書長李揚也認為,早期平臺需要借助人工完成內容審核,但是隨著技術發展,算法和推薦等技術讓內容審核成為可能。對于大型互聯網平臺需承擔更高的注意義務,具有合理性。同時,對于權利人的強保護是趨勢,內容過濾技術和成本是可行的,賦予內容分發平臺更高的義務和內容過濾機制已經成為社會事實。
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建設、維護正常的市場秩序,相關部門也在不斷采取措施和行動。從去年《網絡短視頻內容審核標準細則》(2021)發布,要求短視頻節目未經授權不得自行剪切、改編電影、電視劇、網絡影視劇等各類視聽節目及片段,到新《著作權法》增加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再到“劍網2022”專項行動的推動規范發展與打擊懲治并舉,對版權保護的力度在持續加大。在促進文化繁榮的目標下,短視頻平臺也應該從保護知識產權的立場出發,通過積極主動作為避免侵權行為的發生和侵權影響的擴大,以更加優良的版權保護環境營造,推動視頻行業實現健康可持續的長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