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報集團、太原市第四人民醫院派駐河家莊村第一書記、工作隊員研究扶貧工作
婁煩河家莊村是太原日報報業集團定點扶貧村,1月11日,集團向員工發出倡議,幫助村里銷售小米。3000余斤小米經太報電商平臺,大部分銷售完成,其余由員工愛心認購,迄今全部售罄。集團黨委書記、社長宋立綱說:"眼看春節臨近了,節前一定要把銷售款及時交到河家莊村村民手中。"
集團黨委一直以來都是這樣,抱著脫貧不鞏固,我們不脫鉤的決心,認真把好事辦好。
等不起 慢不得
河家莊村地處婁煩縣城北側,是個貧困村。村戶籍人口327戶,常住人口2000余人。
扶貧工作隊深知,工作等不起,慢不得。2018年12月8日,天藍盈盈的,氣溫低至零下21攝氏度。村干部前面指路,太報集團幫扶到戶責任人各自去往幫扶結對的村民家中。坐炕頭、拉家常、講政策。
低保戶李蘭云身體殘疾,無兒無女,經常拖著病腿上山放羊。羊養大了,賣不出去,工作隊很快幫其賣掉羊肉。看他缺衣少穿,工作隊送來好幾身衣服。每個貧困戶家里,工作隊同志們走過不下五遍。1月16日,記者采訪了第一書記張兆吉,他瘦削、精神,不失軍人本色。“部隊教會了我服從、忍耐、堅持。扶貧難,難點和突破點都在做好人的工作。”
隨著精準扶貧標準細化,村民段亮則想不通為什么自己進不了貧困戶之列。張書記拿著標準給他逐條對照、耐心解釋,“張書記說的,我信。”他由想不通到心悅誠服。
村民李愛忠母子,屬于幫扶中“無后勁兒”家庭,老人歲數大身體不好,兒子無技能,張書記幾次找鎮長、書記,終于讓他家吃上低保。
“輸血”變“造血”
“河家莊村脫貧摘帽已達標準,接下來是今年3月的脫貧驗收。”張兆吉書記說。
“集團對扶貧工作非常重視,進行了幫扶結對調整,入戶責任人全部由集團中層以上干部擔任;多次慰問貧困戶,捐書捐文具;幫助農民賣小米3000余斤、賣大豆10000余斤;節日對全體村民實物救濟價值30余萬元;還利用新媒體兩微一端發布扶貧工作報道。”
“我們開展了八次脫貧學堂活動,并為村兩委提高管理能力提出建議。集團機關支部把河家莊村支部結為編外黨建支部,幫扶村支部建設。兩委班子責任心、凝聚力獲得顯著提升。”
張書記在脫貧課堂講課,拿身邊典型舉例,告訴村民,要想富,就要勤于學習勞動技能,思維必須跟上時代發展。
幫扶結對人員利用電話、微信等手段,每年為村里務工人員提供服務信息100余條。縣鄉只要有勞動技能培訓和招聘會,扶貧工作隊就組織村民去參加。走出去,眼界就開了。
“辛苦指數”換來“幸福指數”
對于國家扶貧戰略來說,扶貧工作隊就像大機器上的小齒輪,是高速有效運轉的重要環節。
第一書記張兆吉說,“我接力王海華書記承擔扶貧任務以來,家里搬家等家務事都甩下,5+2、白加黑是家常便飯。集團為我協調后顧之憂做了很多。”
“人們以為扶貧工作是個輕松活兒,其實,國家政策需要吃透,走村串戶要做細做實。”同樣軍人本色的扶貧工作隊隊長李志強說。
白天走訪貧困戶,晚上回來開會。那晚散會天黑,李志強扭了腳,他不吭不哈忍痛堅持。志強妻子在太原家中兩度心臟病突發,他都不在身邊。
不分晝夜,沒有周末,工作隊員王春明累到貧血住院。
回望整個扶貧工作,李志強深有感觸,“這幾年,國家精準扶貧力度越來越大,怎樣落實到戶、落實到人?誰家有幾口人?房子漏不漏?誰家娃娃該上學,糧食夠不夠?上學就醫愁不愁?誰家老人65歲啦,必須心里明明白白。”
工作隊踏實做事,村民都看在眼里。他們表達心意送來土豆、蔬菜。張兆吉書記說:“每次農民朋友看我的燈亮了,知道我回來了,就像家人一樣招呼我回家吃飯,不過咱得守紀律。”“農民很淳樸,真的不能對不住他們。”
走進今天的河家莊村,全村水泥路通到各戶家門口;寬帶網絡、廣播電視入戶;村里有衛生室和執業醫師;有黨建陣地和議事場所;住房實現了安全住房全覆蓋;新農合參合率100%;貧困戶的“三保險、三救助”得到落實;教育實現幼兒到小學無縫對接,全村無一適齡學生因貧輟學。2018年原貧困戶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到7132.9元。農民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