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婁煩縣產業扶貧項目香菇種植,為貧困戶拓展了致富途徑。宿曉健 攝
編者按
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婁煩縣是集山區、老區、庫區為一體的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也是省城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態屏障。全縣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村119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2436戶38156人。經過3年的全力脫貧攻堅,婁煩縣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
截至目前,全縣已有117個貧困村按流程公告退出,貧困發生率由原來的38.8%降至0.8%。
冬日的婁煩,天寒地凍,按慣例,是村民的農閑時光??稍谠S多村子里,數千名縣鄉村幫扶干部忙碌的身影,為每一個村子增添了許多生機和活力。
抓主責 聚合力 壓實責任作戰
“開局就是決戰,上陣就要沖刺”。自黨的精準扶貧政策實施以來,婁煩縣委、縣政府構建起層層抓脫貧的組織領導體系和責任落實體系,以及干部到一線的結對幫扶體系,督查常態化的考評問責體系等。成立了由縣委書記、縣長任組長的領導組,設立脫貧攻堅指揮部,落實“雙簽”責任,逐級簽訂“軍令狀”。實行8個戰區作戰,各戰區由3名縣級干部負責,把鄉村兩級、幫扶部門納入作戰體系,30名縣級干部沉到一線,既當“指揮員”又當“作戰員”,與戰區干部群眾奮戰在一線。制訂了駐村幫扶責任細則,明確職責,建立單位包村、領導包帶和工作隊到村、黨員干部到戶、“第一書記”到崗的“兩包三到”聯動幫扶機制,實行“5天4夜”工作法,精選235支工作隊、6298名工作隊員、145名村“第一書記”到一線,吃住在村、工作在戶,白天幫扶、晚上研判,定措施、抓產業、解難題。組織736名副科以上干部返原籍,與幫扶干部包產業、包脫貧、包黨建、包穩定,形成幫扶合力。提升干部脫貧攻堅能力,累計培訓脫貧攻堅干部1.3萬人次。開展作風集中整頓,制訂了《脫貧攻堅問責暫行辦法》等制度,定期考評問責。組建了8個明察暗訪組,開展常態化督查。扶產業拓富路筑牢脫貧支撐
把發展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攻方向,建立起產業扶持、龍頭帶動、利益聯結機制,激活“造血”功能。婁煩縣實施了馬鈴薯、光伏“兩個全覆蓋”,馬鈴薯項目覆蓋1.2萬貧困戶,農民人均收入2100元左右。88.48兆瓦的光伏扶貧項目,覆蓋全縣所有貧困戶,戶均增收5000元左右。
新一輪脫貧攻堅以來,婁煩縣累計實施特色產業項目177個,覆蓋貧困戶7500余戶2萬余人,貧困戶戶均2個以上脫貧項目。重點打造了中藥材、小雜糧、綠色蔬菜、沙棘、食用菌、油用牡丹、特色養殖等7個特色扶貧產業,種植中藥材2萬畝、小雜糧6萬畝、綠色蔬菜1.5萬畝、沙棘1.5萬畝、油用牡丹2萬畝,發展規模養殖場31個。注重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實施投資2億元的汾河牡丹產業扶貧開發項目,2.16億元的沙棘果枝綜合利用加工項目,3億元的貧困戶肉牛托管中心建設項目和9000萬元的特色養貂等龍頭產業項目,帶動1017戶6674名貧困人口發展產業。積極發展鄉村旅游產業,開通攜程網婁煩旅游扶貧專區,推出兩條鄉村體驗游線路,啟動了15個旅游扶貧試點村建設。大力發展電商產業,引進蘇寧易購、農芯樂等知名電子商務企業,建設農村電商服務點88個,銷售農產品55萬公斤。出臺貧困戶利益聯結政策,探索形成了“支部+產業+貧困戶”“財政+合作社+貧困戶”“村社一體化”“企業+金融+貧困戶”“企業+基地+貧困戶”“電商+產業+貧困戶”等6種利益聯結模式,為持續穩定脫貧奠定了基礎。
挪窮窩 拔窮根 消滅深度貧困
婁煩縣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攻克深度貧困的主抓手,確定了25個村1706戶4160人的易地搬遷。按照“尊重民意、遵循自然、突出特色、兼顧產業”的思路,通過回購存量房安置895戶2456人,統規自建安置400戶857人,分散搬遷安置411戶847人。解決好“搬出后怎么辦”的問題,抓好后續發展,在搬出地發展光伏產業、中藥材、油用牡丹、經濟林等項目25個,開展技能培訓620人次,培育扶貧車間2個。杜交曲鎮4個搬遷村由“第一書記”牽頭創辦公司,吸納105名村民就業。
兜底線 織密網 落細落實政策
堅持扶貧開發與社會保障有效銜接,統籌抓好低保、醫療、教育、臨時救助等工作。農村低保標準從2014年的268元提高至430元,超過貧困線標準。向4818名貧困低保人員發放低保金1699.6萬元,兜住了最困難群體的底線。實施健康扶貧,“雙簽約”1537戶4114人,上門服務1.26萬人次。落實貧困人口醫療“136”“三保險三救助”政策,實行先診療后付費“一站式”結算,引入大病及慢性病商業補充醫療保險,擴大報銷病種,提高報銷比例,累計救助1.78萬人次4950萬元,有效防止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抓實教育扶貧,“營養餐計劃”覆蓋全縣農村所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對貧困生上高中實行“兩免一助”、上職業高中實行“一免一助”,對考上大學的貧困生資助5000元,“雨露計劃”對考入職校、大中專的學生資助2000元,累計資助10.75萬人次5039萬元。
強基礎 變面貌 推進整村提升
以宜居宜業、生態優先為方向,瞄準短板、因地制宜,整合資源、集中投入,全面提升貧困村整體發展水平。完成飲水安全工程187處,提升了119個貧困村12436戶貧困戶38156名貧困人口安全飲水標準。改造縣鄉公路29.58公里,改造農村公路338公里。累計改造危房和危險土窯洞2913戶,基本消除了全縣C、 D級危房和二級、三級危險土窯洞。改擴建45所中小學、26所幼兒園,實施24所薄弱學校改造項目,投資1.3億元的第三實驗學校工程已動工建設。實施135個鄉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總投資1.07億元的縣城綜合性醫院投入運行。新建村級文化活動中心66個。投資1.4億元對46個村人居環境進行改善。投入2160萬元實施城鄉環衛一體化運營,使婁煩縣農村環境發生根本性改觀。
探新路 創特色 拓展脫貧路徑
婁煩縣以改革創新思維推進脫貧攻堅,最大限度地集聚資源、激發活力,探索生態建設、脫貧攻堅、農民增收、鄉村振興“四位一體”生態脫貧路徑,創新造林增收、資產收益、產業增收、技術服務、生態補償“五項機制”,實施生態扶貧“五大行動”,把增綠過程,變為村民的脫貧致富過程。組織65家貧困戶組成造林合作社,累計造林23萬畝,參與的4580名貧困人口人均增收3500元。經濟林提質2.7萬畝,2307戶4940名貧困人口受益。實施退耕還林14.8萬畝,4320戶1.2萬名貧困人口人均增收1167元。聘用貧困護林員341名,人均年收入1萬元,帶動1080人脫貧。根據市委、市政府有關規定,對水源地一級保護區防護網內2.6萬畝土地實行補助,庫區群眾每年增收800元,使3.5萬人直接享受到保護生態帶來的紅利。構建“1+3”社會扶貧模式,以中國社會扶貧網為依托,建立愛心扶貧、項目扶貧、消費扶貧超市,搭建起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的平臺,實施公益項目144個,惠及37個村。構建“黨建+扶貧”模式,著力加強“三基”建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把支部建在產業鏈上,實行“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黨建引領模式,有98個黨支部創建合作社,黨員牽頭創辦、領辦合作社135個。
提素質 增動力 強化智志雙扶
婁煩縣在抓好“富口袋”的同時,更注重“富腦袋”,在所有貧困村建立脫貧學堂,開展政策宣講5623場次,充分調動起貧困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出臺了《貧困戶自主脫貧綜合獎補辦法》,鼓勵外出務工、自主脫貧。選樹表彰優秀“第一書記”、優秀駐村工作隊員、自主脫貧示范戶,組成宣講團進村宣講173場次。以技能培訓增強造血功能,開展種植、養殖等實用技能培訓,全縣累計培訓2.2萬人次。貧困勞力年均外出務工1萬人左右,人均收入1.2萬元以上。以轉變鄉風提升脫貧自覺,組建農村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賭禁毒會組織,開展“星級文明戶、文明村、文明鄉鎮”等創建活動,激發貧困群眾擺脫貧困、向上向善的正氣。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三年多來,婁煩全縣上下聚焦貧困,盡銳出戰,合力攻堅,打贏了一場脫貧攻堅的人民戰爭,創建了脫貧攻堅的“婁煩模式”。
一場消滅貧困的脫貧攻堅行動,一場從根本上擺脫貧困的深刻變革,讓一個在小康路上闊步前行的婁煩,意氣風發,精神昂揚。
英雄的婁煩人民,豪情滿懷,站在脫貧攻堅的新起點上,正積極謀劃著“脫貧之后怎么干”“如何推進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
我們相信,一個擺脫貧困,走向富強的婁煩,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