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家住興華北街的孔大爺特意做了一面錦旗,感謝尖草坪區匯豐街道的工作人員幫助化解了自己的陳年信訪積案,自己也順利摘掉了“上訪戶”的帽子。
依法維權化解信訪積案
孔大爺今年已經67歲了,說起成為“老上訪”的經歷,老人不勝唏噓。
孔大爺十幾歲時,隨父母從吉林來到省城,幾十年來,全家一直過著平靜的生活。
9年前,孔大爺收拾老母親遺物時,翻出兩份上世紀50年代吉林當地政府頒發的房產證和土地證。退休后,孔大爺回到吉林老家發現,原本的房屋早就拆除了,但當地政府一直沒有給予合理的補償。為此,幾年來,孔大爺一直上訪,希望能夠獲得拆遷補償。
為了化解矛盾,2016年,趙東會所在的尖草坪區司法局匯豐司法所接手了孔大爺的案子。
公道不公道,調查才知道。和孔大爺溝通后,趙東會認為,孔大爺的事,不能簡單地調解,需要司法所幫助他維權。2018年底,趙東會兩次陪孔大爺到吉林與當地政府部門溝通,最終幫孔大爺爭取到了合理的拆遷補償,化解了一宗信訪積案。
孔大爺事后感慨:“上訪再多,不如用好法律武器。”趙東會,尖草坪區司法局匯豐司法所所長,扎根在基層35載,成功調處了大量重大、復雜、疑難矛盾糾紛;他關愛弱勢,心系百姓,幫農民工討薪,調解家庭糾紛,建起“留守兒童”家園,被大家譽為“維權大舅哥”。
普法講理處理家長里短
調解不僅僅是和稀泥,要處理好家長里短,更需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
“調解之前先普法——事半功倍”,這是趙東會的調解特色,也是他多年來總結出的經驗。
趙東會所服務的區域有17個社區,相應的成立有17個社區調委會。此外,針對居民小區多、家居市場集中、外來務工人員多等問題,趙東會還組織成立了物業、醫療、交通、校園、勞動爭議5個行業調委會,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確保矛盾不上交。
去年7月份,匯豐苑社區某小區的業主們與開發商發生地下車庫使用糾紛,當時,近百戶居民無法入庫停車,雙方矛盾不斷升級。社區和派出所為此多次調解,問題一直無法妥善解決,最后求助趙東會和物業行業調委會。趙東會等人調查得知,因為資金壓力大,開發商擅自把地下車庫所有權抵押拍賣,新的所有人關閉了地下車庫,居民因此與開發商產生矛盾。經多名物權法專家確認,小區配套設施的用途不能擅自變更,業主維權成功,問題解決了,矛盾自然就沒了。
雪中送炭幫農民工維權
49歲的田建中是五臺縣人,從2015年起,在我省一建筑安裝公司項目部當門衛。2016年,因阻止他人進入工地,田建中被人打斷6根肋骨。事后,工地勞務隊在支付了4000元醫療費后,拿來一份《一次性解決方案協議書》,除之前支付的4000元外,一次性賠償后續治療費、誤工費、護理費、傷殘補助金等2000元,同時要求與他解除勞動關系。
田建中拒絕協議后,勞務隊便不再支付醫藥費。當時年關將近,躺在醫院里的田建中無奈之下,打電話向“趙東會品牌調解工作室”求助。
趙東會立即與當事建筑安裝公司聯系,前往現場了解情況,多次深入工地收集證據,耐心做雙方的工作。經過多次調解,趕在春節前,工地勞務隊與田建中達成和解協議:賠償田建中誤工費、精神損失費、醫藥費、護理費、營養費、交通費等各項費用總計3.55萬元。
當事人田建中感慨:“找‘大舅哥’調解沒有成本,這么短時間就解決了問題,真好!”
近年來,尖草坪區堅持發展“楓橋經驗”,以基層為突破口,形成以區級調解為龍頭,街道調委會、司法所為骨干,社區調委會為基礎的三級調解網絡體系,不斷拓寬調解員選任渠道,打造“調解人才庫”。目前,全區共有174個人民調解委員會,850余名調解員,并建起交通、環保、勞動爭議、物業等12個行業性專業人民調解組織,2018年成功調解案件3326件,成功率高達98.8%,真正實現轄區內的矛盾不上交、服務不缺位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