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牡丹園。宿曉健梁琛攝
在婁煩縣向陽村的汾河兩岸,占地400多畝的汾河牡丹園已經成為一道別樣的人文景觀:綠意盎然、郁郁蔥蔥的兩岸間,碧波蕩漾的汾河如同一條藍色絲帶。到了每年的五月,牡丹花次第開放,白、紅、綠、粉、黃、藍、紫、黑、復色等九大色系、十大花型的鮮花繽紛奪目,香氣襲人,青山綠水、花海連天的美景令人仿佛置身童話世界。汾河牡丹園其實只是婁煩縣汾河牡丹產業扶貧開發建設項目的一部分。這個項目集產業轉型發展、產業扶貧開發和生態綜合治理于一體,具有一二三產高度融合、覆蓋面廣、脫貧帶動作用突出、經營模式創新等特點。牡丹花卉中心一產部分建設育苗基地600畝、油用牡丹種植示范基地2萬畝;二產部分建設油用牡丹產品深加工基地1處,位于米峪鎮鄉下石村;三產部分建設汾河水庫西岸牡丹花卉中心1處,位于婁煩鎮向陽村,建設4000余平方米的花卉展示廳和400余畝的牡丹觀賞區及環汾河水庫油用牡丹觀賞帶。牡丹園不僅可以使項目覆蓋的27個行政村穩定脫貧增收,又可以使傳統的農業結構得到調整轉型,同時生態環境也能得到根本改善,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花海連天的童話世界
今年5月19日,是第9個中國旅游日,婁煩首屆鄉村文化旅游節在汾河牡丹園拉開帷幕。此時正是園區牡丹花盛開的時節,各色牡丹爭奇奪艷,飄逸的芬芳使得游客們流連忘返。
游客來自四面八方,更多的是來自婁煩附近、古交市和太原市的自駕“朋友圈”,幾乎每個游客都舉著手機不停地拍攝。其中還有一些端著“長槍短炮”的攝影師——他們是在為此后舉辦的牡丹花攝影比賽拍攝作品。也正是在5月19日這一天,“向陽村攝影書畫采風基地”正式揭牌。
村民王海生是位70歲的老人,他告訴記者:除了當年修建汾河水庫時的人山人海,幾十年來還是第一次看到這么多人來到這里,“原來的河兩邊就是種著些玉米、土豆,雖然綠油油的也很好看,但肯定沒有現在的花兒好看。我這也是一輩子第一次看到這么多漂亮的花兒。”
汾河牡丹園由山西汾河牡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資興建。公司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在這里發展旅游經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近年來,婁煩縣確立了“旅游開發帶全局”的發展思路。為充分發揮“山水林氣”的獨特生態優勢,婁煩縣著力推動了“汾河水”“高君宇故居”“云頂山”等景區景點的建設。而汾河牡丹園也成為了“汾河水”大景區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
未來的規劃中,以向陽村作為環汾河水庫牡丹觀賞帶的花卉中心,以東岸廟灣鄉10個村、西岸婁煩鎮5個村、上游靜游鎮5個村種植的數萬畝油用牡丹作為花卉海洋,將呈現出婁煩獨有的花海連天的人間仙境。 同時,云頂山腳下的米峪鎮鄉南川河兩岸10個村也將種植1萬畝油用牡丹,隨著南川河的治理、云頂山的開發,未來的米峪鎮鄉將成為婁煩的國家農業公園。
退耕還林的生態環境
汾河水庫不僅是我省最大的水庫,也是我省最大的地表飲用水水源地。婁煩縣屬山區、庫區,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要以退耕還林為突破口,將退耕還林作為調整經濟結構、改善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措施。建設生態強縣,為省城太原提供清潔飲用水,為市場提供綠色有機食品,為廣大市民提供休閑旅游度假生態環境,是婁煩縣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
婁煩縣林業局有關人士介紹,牡丹是多年生落葉灌木,有利于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因此將牡丹作為特色經濟林樹種進行退耕還林,可以改變傳統的退耕還林樹種,變生態林為經濟林,使退耕還林工作得到提質增效。
截至目前,婁煩縣汾河牡丹產業扶貧開發建設項目已經實施了3年。3年來,婁煩縣的婁煩鎮、米峪鎮鄉、廟灣鄉、靜游鎮、馬家莊鄉等5個鄉鎮27個自然村,一共種植了2萬多畝油用牡丹,退耕戶達到近3000戶。牡丹,這種多年生的灌木植被,正在不斷地改善著當地的生態環境。藍天白云綠水鮮花,已成為婁煩的亮麗名片。
山西農業大學的沈磊畢業之后進入了山西汾河牡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公司安排他在婁煩縣建設油用牡丹加工廠。沈磊說,在這里工作很開心,“婁煩山美水美、空氣清新。家里人來看望我時,對環境贊不絕口,已經計劃著要在婁煩養老了……”。 向陽村村民楊俊兒說,向陽村的環境本來就挺好,這幾年隨著退耕還林,環境更加優美了,“我計劃著等村里的牡丹加工廠開工后,就去廠里找份工作。如果能在這么好的地方上班,可要多活好些年呢”。
脫貧致富的幸福人生
牡丹不僅有觀賞價值,還有食用和藥用價值。這也是婁煩縣汾河牡丹產業扶貧開發建設項目的關鍵點。
據了解,油用牡丹盛產牡丹籽仁,以此為原料,經壓榨、脫色、脫臭等工藝可制成食用植物油,即牡丹籽油。由于營養均衡合理,牡丹籽油被稱為“世界上最好的食用油”。牡丹籽油的不飽和脂肪酸達到了92%,其中油酸24%,亞油酸27%,α -亞麻酸43%。特別是α -亞麻酸,它是人體必需的脂肪酸。它在人體酶的代謝下,分解成人體所需的DHA(腦黃金)和EPA(血管清道夫)。DHA在腦神經細胞中大量集存,是大腦形成和智商開發的必需營養素。目前,每斤牡丹籽油的市場價可達幾百至上千元。
婁煩縣汾河牡丹產業扶貧開發建設項目采取的是“政府+企業+村委會+合作社+農戶”的產業開發經營管理模式:農戶經過技術培訓后轉變為職業農民,通過進行田間作業、工廠就業、園區服務等工作,增加就業收入;政府與企業、村委會、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通過設置剛性保底收益,解決貧困戶的生活保障和村級公益事業。
其中,田間作業可以吸納勞務用工3500人,加工工廠可以實現就業600人,園區服務可以安排300人上崗,年人均預計增加收入2萬余元。
而從整個項目的角度來看,項目建成運營后,牡丹苗木銷售收入1200萬元,牡丹深加工產品銷售收入3600萬元,花卉中心觀賞服務收入600萬元,年均總利潤約3200萬元,年均凈利潤約2400萬元,經濟效益也非常可觀。
村民蘇巨亮目前就在汾河牡丹園上班,負責牡丹花苗的種植,一個月的工資為2000元左右。蘇巨亮對這份工作很是滿意:“在牡丹園區種樹除草,比種莊稼要輕松一些,收入卻高很多。”
作為退耕還林戶,蘇巨亮還享有退耕還林的補貼。隨著婁煩縣汾河牡丹產業扶貧開發建設項目的持續實施,這個金額是戶均5200元左右。截至目前,受益于該項目,已有1688個貧困戶,5218人脫離了貧困。 “退耕還林款,再加上我們在牡丹園打工的收入,貧困戶的帽子我們早已經摘掉并扔得遠遠的了!我們的日子眼看著是一天更比一天好!”蘇巨亮高興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