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中環橋和攝樂橋的建成,城市邊際向北延伸。
從玉泉山俯瞰省城,高樓林立。
上世紀50年代的太原西城墻,城墻上的射口清晰可見。牛晨陽鄧寅明攝
在新建路與水西門街交叉口東北角的中國銀行新建路支行門前,至今還立著一塊灰白色的漢白玉石碑,石碑正面刻有“振武門”3個字,這里便是當年太原城的兩座西城門之一。在當地居民印象中,上世紀80年代,立碑處還有一道高大的青磚包裹的土墻,雖然這道城墻如今已經消失在高樓大廈間,早年的城門處也已經成為城市的中心腹地,但水西門這個地名仍在向人們述說著龍城的發展變遷。
1振武門外水西關
1946年,總角之年的孫岐桐跟隨父母從清源來太原謀生,棲身在振武門外的水西關。振武門一帶地形低洼,汾河水泛濫時,常由此流入城內,人們俗稱水西門,水西門外則被稱作水西關。
孫岐桐的父親當年在水西關擺攤賣瓜子、花生,在他的印象中,水西關當時是城外的人口混居之地,既有一些本地菜農,也有不少從山東、河北、河南等地漂泊來的外來戶。解放后,水西關成立農業合作社,大家這才算是組成了一個村落。
水西關西倚汾河,當年村里的土地近一半都是河灘和荒地,靠水吃水,人們以開荒種菜、賣菜為生。今年67歲的居民趙根順便出生在一個菜農家庭,在他兒時的記憶里,村子附近有很多溝渠,如今的桃園北路原先便是一條灌溉渠,將水西關一分為二;而從桃園三巷至迎澤大街一帶,則大多是菜地。
直到上世紀80年代,水西關一帶種植的蔬菜,還一直供應著太原西半城的市民。趙根順從十幾歲起,便幫著家人種菜,采摘好新鮮蔬菜,用平車拉到城里的菜站過秤,而村里泥濘的小路,成了送菜的最大障礙。
“從菜地進入水西門,翻過壩堰,過了溝,拉著平車得走一上午。”每次一下雨,村里一半陷入泥洼里,大家得鋪爐渣、挖溝排水,才能勉強出行。即便如此,在當時,水西關卻讓很多人羨慕。緊鄰市區,而且菜農收入高,從1949年太原解放到上世紀70年代末,水西關一直是遠近有名的富裕村,河西地區的姑娘都以能嫁到水西關為榮。
2當年“地標”變地名
1980年,水西關轉制,生產大隊不復存在,菜農也轉變為市民。
時任大隊會計的孫岐桐清晰地記得,那段時間,水西關街、桃園路相繼建成,在原先溝渠上建起的柏油路兩旁,省外貿廳、省紡織廳等大單位相繼落戶。自然而然,趙根順等水西關人也轉換身份,進企事業單位上了班。
上世紀80年代后期,水西關一帶整體開發,曾經的菜地上立起了更多的辦公樓和住宅小區,路街小巷東西南北實現貫通,有裁縫一條街,還有小吃一條街,改造后的水西關街也更加寬闊平展。
現在,家住桃園南路的孫岐桐每次回到車水馬龍的水西關街,腦海中仍忍不住會浮現當年的情景,內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城市發展真是太快了,當年進了水西門才算進了城,現在城邊邊都不知道擴到哪兒了!”老人感慨。
解放初,太原城共有8座城門,東西南北各兩座,依次為宜春門(大東門)、迎暉門(小東門)、振武門(水西門)、阜成門(旱西門)、承恩門(新南門)、迎澤門(大南門)、拱極門(小北門)、鎮遠門(大北門),城門外的地方老百姓習慣稱作“關”,諸如大東關、小北關、小南關等等。正如振武門與水西關的變遷一樣,這些“門”“關”“街”之類的街巷地名,如果不是老太原,恐怕一時半會還真弄不清背后的含義。如今,這些當年太原建成區的“地標”,都已經成了映射太原城發展變遷的歷史地名,成了時代發展的一個縮影。
3方寸之間看發展
省地圖院地圖文化創意部主任李志強是一名80后,他的電腦收藏夾里,攢著一套從解放初期至今的太原市主城區系列地圖,這些大小不一、顏色或淺或深的地圖,記錄了太原城70年來的變遷。“解放初期,老太原以府城為中心,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代表城區范圍的橘黃色區域已經跨過汾河,并朝河西一帶擴展。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城市范圍不斷向東西山和南部區域擴展,如今的主城區已經呈現飽和型發展……”
李志強“看圖說話”,太原建成區的巨變,集中體現在改革開放以后。新中國成立以來,太原主城區命名的新街巷有朝陽街、平陽路、大同路、恒山路、迎新街、和平路、興華街、漪汾街、五一路、解放路、建設路、迎澤大街等,改革開放以來,雖然一些老街道在城市改擴建中消失,但主城區范圍成倍擴大,新的街道又增加了許多,大家有目共睹。
太原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輯的《太原市志》記載,民國16年(1927年)太原建市之后,市區范圍雖兩次擴大,(但)至太原解放時面積也不過30余平方公里,人口21萬。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太原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至1996年,城市建成區168平方公里,人口已逾200萬。2008年,太原市城市建成區面積為238平方公里,是新中國成立時的8倍……
記者多方查證,未能找到更新的確鑿有據的數據,但業內人士估算,太原建成區面積如今早已經超過解放初的10倍。
根據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公示的最新《太原市總體城市設計方案》,今后一個時期,我市城市設計的總體風貌定位為“唐風晉韻錦繡龍城”,將努力建成錦繡山水的生態風景之城,晉地風韻的千年人文之城,都會品質的活力宜居之城。未來,在中心城區發展的基礎上,我市兼顧外圍的發展,總規劃面積超過2200平方公里。其中,重點設計范圍是中心城區加瀟河北面片區,面積將達到834平方公里,這一數字是解放初期的27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