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說明: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園(資料圖片)。柴杰梁攝
今年的西山,格外引人注目。先是天龍山旅游公路上的“網紅橋”刷爆朋友圈;再是5月份舉辦的環太原國際公路自行車賽,讓國內外的觀眾欣賞到了比賽選手,在全長136公里的國際公路自行車賽道上風馳電掣的景象,也領略了大美西山的滿目翠綠;然后是二青會多場足球比賽在這里舉辦,讓人們對西山從整體上有了重新的認識。
作為呂梁山脈的延伸,太原的西部屏障,西山與貫穿南北的汾水相攜,從北向南綿延30多公里。受汾水浸潤,西山自古林木茂密,植被蔥蘢,佛塔石窟廟宇遍布,終年香火繚繞,元朝大文豪元好問曾游歷西山,有感而發,寫下了“水上西山如掛屏,郁郁蒼蒼三十里”的名句。
然而這片風水寶地也曾經歷過陣痛。改革開放初期,擁有豐富煤炭資源的西山,為支援國家建設,開始了大規模的煤炭開采,私挖濫采的小煤窯隨之出現,短短幾十年間,西山片區塵煙遮天,煤灰遍野,植被裸露,滿目瘡痍,完全不見了自古以來的湖光山色、鐘靈毓秀。
面對生態環境惡化的現實,2009年,一場“功在當代,惠及子孫”的西山生態恢復改造工程全面啟動。煤礦企業關停并轉,綠色生態修復再造。經過10年的生態建設,西山片區獲得新生,16個城郊森林公園陸續建成。種植1520余萬株喬灌藤草,造林綠化面積8萬余畝,550萬平方米的破壞面得到治理,新建的蓄水池、景觀湖蓄水量91萬立方米。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園,每年舉辦櫻花節。萬畝櫻花園內,4.5萬株櫻花盛開,年平均來園游客超過百萬人次。
在城郊森林公園建設基礎上,結合當地擁有的晉祠、龍山、天龍山石窟、龍泉寺、竇大夫祠等眾多的歷史文物遺存,西山的未來有了一張更加美好的藍圖。2017年6月,省政府批復設立太原西山文化旅游生態開發區。
西山文化旅游生態開發區是太原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歷史文化資源聚集區。規劃突出生態文化優勢,加快城郊森林公園建設,打造山地郊野休閑帶;以太原國際公路自行車賽道及西山旅游公路建設為突破點,推廣全民健身運動,推進健康城市建設。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堅持厚植生態底色、深挖文化內涵、講好人文故事,打造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的規劃目標,構建“一帶”“三區”“多組團”的整體功能結構。
“一帶”:以西環高速及旅游公路地帶間的山前區域為重點,打造生態景觀及休閑產業發展帶;
“三區”:北部以崛山圍山風景名勝區為中心,打造田園綜合體;南部以天龍山—晉祠風景名勝區為中心,打造歷史文化區和鄉村旅游區;中部以生態涵養為主,打造特色文化休閑旅游,南北中三區聯動、協調發展;
“多組團”:通過城鎮組團、風景游賞區、森林休閑區、郊野休閑區、度假休閑區、生態涵養區進行多組團建設,將城鎮建設和各類生態建設項目融入西山整體生態環境中,從而整體提升西山片區的綠化品質。
近期開展西山生態景觀提檔升級工程,由西山生態文化旅游開發區牽頭,依托社會投資,繼續推進城郊森林公園建設,強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道沿線體育、旅游、歷史文化、生態等功能。 蘊含濃濃歷史文化氣息,西山攜帶著時尚動感的現代元素,款款走向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