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不息的黃河、雄渾壯觀的長城、巍峨秀麗的太行,亙古至今,輝煌燦爛。它們無疑是世界級資源、國家級品牌、民族性符號,足以令三晉兒女為之自豪。
然而,交通不暢、路況不佳、聯絡不通,也曾一度讓游客望而卻步,致使黃河、長城、太行沿線的許多優質文旅資源長期“養在深閨”。
永和縣閣底鄉奇奇里村,位于黃河乾坤灣景區旁,曾經深藏大山鮮為人知,唯一通往外界的,是一條被當地人稱作“鼻梁路”、兩側全是陡坡的小路。
“封閉、貧窮、落后,是奇奇里村長期以來的標簽。”閣底鄉黨委副書記、鄉長郭若橋至今忘不了2015年任職奇奇里村“第一書記”,第一次進村就被困在泥里的情景。當天,是鄉親們一鍬鍬土,一次次手推肩扛,才把他從爛泥坑里“救”了出來。
如今的奇奇里村,通上了旅游公路,“鼻梁路”變成了柏油路,成為全國第一個共享單車進駐的貧困村、全國第一個“攝影家影像村”。去年建成的黃河一號旅游公路乾坤灣試驗段,更是將奇奇里村與周邊景區緊密相連。閉塞的小山村迎來越來越多的國內外游客。旅游公路,已然成為百姓心目中的脫貧路、小康路、振興路。
布局全省文旅發展“一盤棋”
依托得天獨厚的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板塊旅游資源,2018年以來,我省高標準規劃設計并實施了“黃河一號”“長城一號”“太行一號”旅游公路建設。今年10月15日,三個一號旅游公路首批建成路段投入運行。
啟用儀式在沁水縣舉行。當地將旅游公路、旅游驛站、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旅游有機結合,旅游公路沿線的村鎮面貌煥然一新。
“以前,從沁水縣城坐車到柳氏民居道路難行,至少要花1個半小時的時間,如今不到半個小時就能到達景區。”沁水縣交通運輸局局長宋國忠告訴記者,旅游公路的建成為景區帶去了人氣與財氣。與此同時,一些公路沿線的村莊搞起了客棧、民宿、農家樂等,生意也是紅紅火火。
山西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旅游資源十分豐富。近年來,全省深入挖掘“地上”資源,高起點大手筆謀劃文旅產業,從轉型發展上下足功夫,全力將文化旅游業打造成戰略性支柱產業。
旅游業要發展,交通是關鍵。三個一號旅游公路規劃,覆蓋全省11市的117個縣(市、區),規劃建設總里程達1.3萬余公里。計劃用10年時間,構建主線串聯、支線循環、連接線成網的“城景通、景景通”全域旅游一張網格局。未來山西,174個A級及以上旅游景區,726個非A級旅游資源將被連通與覆蓋。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我們聘請具有國內一流水平的規劃單位,以‘快旅慢游深體驗’‘交旅融合’等先進的現代旅游交通理念為導向,編制了三大板塊旅游公路規劃綱要。”省交通運輸廳廳長閆晨曦表示,這是全國第一個全省域旅游公路專項規劃,具有專用性、安全性、智慧性、環境友好型的鮮明特點。
旅游公路不僅顏值高,而且“內涵”豐富。不同于一般公路,旅游公路在主體系統之外,還配套建設了慢行、景觀、服務和信息四大系統,如人行步道、騎行道、觀景臺、驛站、停車場等,大大提升了其綜合服務功能。
“旅游公路在國內尚屬新興業態,可學習借鑒的建設管理經驗很少。我們是邊摸索邊推進,抓制度建設、抓設計質量、抓技術指導、抓過程監督、抓示范引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標準體系,建立了一種政府主導、行業監管、部門聯動的協同推進工作機制。”閆晨曦表示。
自2018年全面實施以來,全省旅游公路建設高歌猛進、快馬加鞭。截至今年10月底,已累計開工2928公里,建成1774公里,完成投資186.6億元。
特別是建成了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呂梁磧口段、臨汾乾坤灣段、運城永濟段和芮城段,長城一號旅游公路大同左云段,太行一號旅游公路晉中左權段、晉城陵川段和沁水段,太原自行車賽道等9個“城景通、景景通”示范段,為全省旅游公路建設樹立了標桿。
打造綠色生態環保風景線
三個一號旅游公路的建設,不僅是促進文旅融合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同時也是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的重大舉措,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保障。
近年來,我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高度,加快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更將三個一號旅游公路建設作為“四好農村路”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擺在突出位置大力推動。
把旅游公路打造成高質量之路、綠色之路、景觀之路,全省各地將新發展理念貫穿到了建設施工當中,處處體現設計“匠心”,讓旅游公路變成了“公路旅游”。
今年4月底,全長136公里的太原西山旅游公路自行車賽道建成通車,它貫穿南北,猶如一條長長的綢帶,將西山地區49處縣級以上人文景觀和17個城郊森林公園連為一體,并輻射周邊100余處觀光景點。
這條作為2019年環太原國際公路自行車賽賽道的公路,因擁有一段約6公里的彩色路面而成為“網紅公路”,引來好評如潮。據統計,比賽期間共有75萬人次到訪此路。如今,每逢周末,有數萬名市民游客在此休閑健身。
“從前期設計到建設運行,我們將環境友好理念貫穿始終。”太原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張智弘表示,為保護生態環境,在設計上盡量避免大拆、大填、大挖,防止對山體環境造成破壞,如玉泉山招財洞、狼坡一線天、天龍山三層環形高架橋等;同時,注重生態修復,采取掛網、噴漿等多種手段,治理了50余處地質災害,全線栽植各種花草樹木面積超過87.7萬平方米;在環境美化方面,則鋪設了6萬多平方米的彩色路面,按照春、夏、秋、冬四季設計景觀,因地制宜布設了20多處大型雕塑和彩繪等。
在太行一號旅游公路晉城段,施工單位山西路橋建設集團晉南公司則通過推廣工業固廢利用,加大科技攻關力度,就地取材變廢為寶,走出了一條綠色與施工相結合的新路子。
為使氣化爐渣在旅游公路建設中得到充分利用,太行一號旅游公路晉城段固廢利用項目技術負責人申鐵軍與科研團隊一起刻苦鉆研,開發出了一系列爐渣路面基層施工關鍵技術。一項項技術創新攻關的成果,被廣泛應用到了太行一號旅游公路的施工建設當中。
不僅如此,施工單位還著力發揮基層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及黨員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將黨支部建到了工程一線,推動黨建與生產經營相融合。
在太行一號旅游公路晉城段全線,實現了11個項目黨組織全覆蓋。同時,黨建工作還延伸到了施工班組,做到了在橋墩上、隧道口開黨小組會,現場解決實際問題。各黨支部、黨小組扎根項目建設一線,為有力推動工程建設發揮了很好的示范引領作用。
激活山西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旅游公路通了,好酒不再怕巷子深,越來越多的景區景點像珍珠一般被串了起來。
“以前進村的道路狹窄,一直是制約洞頭村旅游發展的瓶頸。今年,晉城市用3個月時間給我們修了一條旅游公路。”晉城市城區洞頭村黨支部書記王新立說,自從道路方便了,進村的游客越來越多,每年接待游客達6.5萬人次,村民人均純收入超萬元。
3個月即建成通車的洞頭村旅游公路,使這個小村莊駛上了脫貧致富“快車道”。現已建成的三個一號旅游公路試驗段,有效連通了晉祠、中華傅山園、磧口古鎮、鸛雀樓、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等A級及以上景區38個、覆蓋非A級旅游資源91個,促進了文化旅游業發展,帶動了沿線群眾脫貧致富。
今年11月8日,山西正式成為全國第八家省級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旅游公路的建設,無疑為山西打造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洞頭村所在的晉城市,已經在全省率先形成了“城際、城市、城鄉、鎮村、旅游”五級公交運營體系,實現了城市與景區、景區與景區之間的“零換乘”。城鄉居民的出行、出游更加方便快捷。
“要想富,先修路。”三個一號旅游公路沿線,大多是我省太行、呂梁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脫貧攻堅任務十分繁重。
永和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卻擁有黃河乾坤灣、紅軍東征紀念館、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渡口古村落遺址等諸多優質旅游資源。
不能抱著“金飯碗”過窮日子。永和縣閣底鄉借力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建設,構建全域旅游網,打通了“最后一公里”。“村民們放下了羊鞭,吃起了‘旅游飯’。旅游業正逐漸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和鄉村經濟的支柱產業。”郭若橋不無自豪地說。
同樣處于黃河岸邊的臨縣磧口古鎮,得益于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試驗段的建設,舉辦了呂梁文學季磧口分會場、第四屆中國古村鎮大會等,景區的影響力大幅提升。
不僅如此,依托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建設,黃河沿岸的紅棗產業有了新出路。磧口古鎮連續舉辦了四屆中國磧口“棗兒紅了”紅棗旅游文化節,旅游綜合收入近億元,旅游從業人員達6000人,帶動了沿線12個貧困村4萬人增收。
在有著“長城文化博物館”之稱的大同市,境內長城綿延493公里,分布于全市10個縣區的85個鄉鎮,充滿濃郁的邊塞風情。該市正在建設長城一號旅游公路天鎮至左云段,項目建成后,將連通天鎮、陽高、新榮、左云4個縣區,串聯起數十個旅游景點和產業扶貧基地,形成四通八達、外暢內達的全域旅游公路網。
革命老區左權縣則將首屆“左權民歌會·2019年國際民歌賽”的開幕式開到了旅游公路旁,一下子聲名鵲起,國內主流媒體網站點擊量突破5.6億次。近兩年,全縣游客接待量、旅游綜合收入增幅均超25%。
旅游公路網的形成,還串聯起了該縣特色產業經濟廊帶,輻射連通96個生態莊園、123個農民專業合作社、72個產業園區,推動了中藥材、核桃、雜糧、設施蔬菜產業發展壯大,帶動了全縣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
放眼如今的三晉大地,一幅路暢景明新畫卷正徐徐鋪展開。一條條旅游公路正化作一道道自然風景線、生態富民線、人文歷史線,串聯起一處處城鄉美景,打造了一個個美麗鄉村,打通了鄉村脫貧振興的“毛細血管”……旅游公路建設,無疑是激活全省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已然成為山西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