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第四屆山西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開展第四天。展館外,冬寒尤甚,絡繹的人流不斷涌向入口處。展館內,暖意融融,觀展的人群熱情不減。這些天,逛文博會成了一項熱門活動,看“山西三寶”也成了一句熱語,“山西三寶”更成為屢屢見諸媒體的熱詞。原本名氣就不小的高平琺華器、平遙推光漆、新絳澄泥硯,借著“山西三寶”的熱度名氣更大了。
琺華器沉寂300年異彩奪目
在晉城展區,觀展的人無一不在一件冠名“琺華蓮池鷺鷥紋罐”的展品前駐足凝視。燈光透過玻璃照耀著紋罐,閃現出奇幻的藍色光芒,異常奪人眼目,令觀者動容。太原市民吳文朝是一位資深收藏者,連續兩天觀展文博會,都要盯著這件琺華紋罐看好一會兒,感嘆連連:“真是好東西!”
據琺華器展位人員介紹,“琺華”屬琉璃旁系,元代時誕生于山西陽城、高平一帶。昔時,曾經有“晉地琉璃遍天下”一說,經此輝煌,承接了唐宋三彩余韻的琉璃,脫穎而成異樣華美的琺華。因其多用于宗教場所,也因其華美莊嚴,又以“琺華”“法華”之名顯示尊貴。
琺華以陶為胎身,用特制的帶管泥漿袋擠出泥條,以“立粉堆彩”技藝在胎身表面堆出裝飾,先入窯高溫燒制,再填入彩料后低溫燒成。琺華釉色最為突出,突破以往琉璃單調的黃、綠色,呈現出藍、白、黃、綠、紫等更為豐富的色彩。
琺華器起始于元,興盛于明,在清雍正時期終了,斷燒時間已近300年。
2005年時,張勇勇尚在從事金銀首飾加工,在長治逛古玩市場時看到一件類似琺華器的工藝品,大為心動。再后來,他得知琺華器燒制技藝失傳已久,心生遺憾。2008年始,對古代技藝心存念想的張勇勇,帶著復原琺華工藝的心愿和使命感,從北京回到家鄉山西高平,和朋友一起開始到處搜尋資料,走訪懂得相關技藝的老工匠,遍訪國內外的博物館探究琺華器形,籌備復燒琺華器。2016年,有同樣追求的十幾個年輕人組成團隊,創建了晉城地區燒制琉璃成就最高的窯爐——朝元窯。
2017年5月,張勇勇團隊基本調制成功琺華釉色,每種釉色都經過上萬次的調試,至今已發展出近50種不同的色系。他們在傳承古代琺華審美成就的基礎上,獨創了琺華彩釉藝術,以北方文化為底色,將粗獷、豪放、樸實的風格刻畫在陶瓷之上,形成朝元窯獨特的琺華文化,創作出羅漢禪定像、案頭獅、各種瓷版畫、梅瓶、罐,還有大型琺華造像等一系列琺華文創產品。
2017年8月,高平琺華器驚艷亮相第三屆山西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
2018年10月,在第五屆太湖世界文化論壇年會上,張勇勇團隊創作的琺華牡丹瓔珞紋梅瓶被當做國禮贈送給與會各國政要,深獲好評。
前不久,在安徽蚌埠“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覽園內,舉辦了“傳承與創新——琺華技藝復興成果發布”活動,一批富麗華美的琺華彩在國內外嘉賓面前亮相,標志著失傳近300年的琺華釉燒制工藝成功復原。
在本屆文博會上,高平琺華器再現光彩,獲稱“山西三寶”之一。朝元窯重新點燃的窯火,將續寫琺華的美麗與傳奇。
推光漆越千年愈加亮麗紛呈
在晉中展區,平遙推光漆器展柜前往來的人特別多,一位女士花2000多元買了一個小件的平遙推光漆器首飾盒,高興地說:“買值了!”
看著花樣繁多、流光溢彩的平遙推光漆器,總引得人想問、想摸、想買。
平遙古稱“陶”,為帝堯封地。《史記》載:“帝堯者,黃收純衣,彤車白馬”,而只有朱紅色大漆才能髹飾出彤車。于是有人說,探究平遙推光漆器的歷史源頭,大概要追溯到距今已有4200年歷史的帝堯時期。
推光漆器展位前,人群簇擁。唐都推光漆器博物館講解員武容清介紹得格外詳細:“平遙推光漆器在唐代即享有盛名,位列‘中國四大名漆器’之一。它用的漆是從漆樹中分泌出來的天然大漆,‘滴漆入土,千年不腐’說的就是大漆,目前保存完好的出土漆器文物,幾乎全部采用了大漆工藝。2006年,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首批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武容清詳解:“制作推光漆器的工藝特別復雜,包括配漆、加工木胎或灰胎、刮灰、髹漆、推光等工序,每道工序又細分幾個步驟,整個流程共有30多個細分步驟。制作時,僅刮灰就需五六次,每次須等前次刮灰完全干透,才能進行下一次刮灰。髹漆時,每件推光漆器要上5道至8道漆。每刷一道漆,都要先用水砂紙打磨,反復推擦至手感光滑。制作推光漆器最關鍵的一步是用手掌推磨出光。先用2000目的砂紙打磨平整,后用優質椴木燒制的木炭塊蘸水細細打磨增加漆面黑度,再用頭發絲抹上豆油打磨光滑,最后撒上磚灰面,用手順著一個方向推磨至手掌發熱,方能推出光亮如鏡的漆面,以后會越擦越亮。”
以往,平遙推光漆器主要有首飾盒、家具、屏風、漆畫等平面產品,如今多了一些創新產品。展區內有一件黑色膽瓶工藝品,就是結合了平遙推光漆器與福州脫胎漆器兩種工藝,由純大漆打造而成。既有平遙推光漆器的亮麗,又有福州脫胎漆器的輕巧,不掉漆也摔不壞,令觀者不禁稱奇,心生喜愛。
推光漆器一直在發展,一直在創新。平遙唐都推光漆器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安倫緒介紹,公司成立已有7年,目前建設的推光漆藝產業園,集生產銷售、展覽收藏、研發培訓、旅游觀光、征集保管、文化傳播、創業孵化、漆樹種植于一體,形成了以國家級大師和省級大師領銜、民間藝人為主的設計創作團隊,恢復了瀕臨失傳的民族傳統工藝。現有宮廷式家具、屏風、旅游紀念品、油漆彩繪(壁畫)四大類產品。創建了國內唯一的中國(平遙)推光漆器博物館,匯集了素彩兼備的宋元漆器、千萬文華的明清漆器以及琳瑯滿目的近代漆器。
推光漆器,跨越千年而愈加亮麗紛呈。
澄泥硯綻放厚重晉文化的精彩
在運城展區,太原市民何文超手捧著展柜上的一方澄泥硯愛不釋手。他告訴記者:“我寫書法30余年,用澄泥硯最久,質若溫玉,撫若肌膚,儲墨不涸,積墨不腐,呵氣可研,不傷筆毫。”
絳州澄泥硯,產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新絳縣(古稱絳州),與廣東端硯、安徽歙硯、甘肅洮硯,并稱中國四大名硯。澄泥硯制作技藝歷史悠久,始于秦漢,興于唐宋,明代達爐火純青。絳州澄泥硯色澤紛呈,尤以朱砂紅、玫瑰紫、綠豆青、鱔魚黃、蟹殼青為貴。它的生產周期長達一年左右,成品率僅為30%。明末清初時期,“絳州澄泥硯”制作技藝因歷史原因而失傳。
展位人員介紹,藺濤18歲開始跟著父親學習制作澄泥硯,為之辛苦了30年。1986年,藺永茂、藺濤父子開始恢復絳州澄泥硯制作技藝。他們法古師今,潛心研究,反復試驗,利用現代理念和科學技術,給古老的名硯注入新的活力,終使埋沒300余年的中華文化瑰寶重放異彩。2008年,絳州澄泥硯制作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展位人員告訴記者,如今的絳州澄泥硯,不僅保持了原有的品質和實用性,更以優良的澄泥質地、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表現內容、精湛的雕刻藝術、多彩的色澤變化具有了極好的使用、欣賞和收藏價值。曾獲百余項國內國際大獎;6次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杰出手工藝品徽章”;5次榮獲中國文房四寶行業最高榮譽“國之寶”稱號,并被10多家博物館珍藏。
絳州澄泥硯,積淀中華文化的精髓,綻放厚重晉文化歷史的精彩。
在文博會的融媒體區,山西山右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郝勇接受記者采訪時談道:“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文博會也因此薈萃了全省的珍奇、聚集了全國的目光。那些散落于三晉大地各處的傳統珍寶,經過歲月的沖刷,經過悉心的傳承保護,經過不斷的融合與創新,一定如‘山西三寶’光華四射,山西文創產業的明天一定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