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前夕,為體現太原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內涵和厚重的歷史積淀,重現古晉陽“唐堯故地”、“九邊重鎮”、“大唐北都”、“中原北門”的歷史人文景觀,府城文道歷史文化街區建設拉開序幕。
此次建設整合府城內不同時期的歷史文化資源,建設拱極門、皇華館周邊兩條關聯文道,同步改善沿線傳統民居生活環境,恢復歷史文化景觀、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打造我市歷史文化新名片。

拱極門

壩陵北街棚戶區

小北門街棚戶區

壩陵北街棚戶區
目前,杏花嶺區歷史文道壩陵北街、小北門街及周邊棚戶區改造工程已經全面啟動。壩陵橋街道辦事處抽調街道、社區及工程相關部門,成立房屋征收工作領導小組。據壩陵橋街道辦副主任徐志強介紹,此次拆遷從4月19日至5月19日,拆遷范圍包括壩陵北街小北門街棚戶區,涉及總戶數284戶,拆遷總面積6526.22平米。
為了讓拆遷居民們及時了解拆遷方案以及簽訂拆遷協議的有關手續。動遷小組第一時間在拆遷范圍張貼房屋征收公告及補償方案,深入居民家中,及時將征收訊息傳達給拆遷住戶。工作人員現場辦公,將咨詢桌搬到路邊,在戶外開展辦公,向被拆遷戶宣講拆遷政策,認真解答居民提出的問題,讓群眾充分了解征收方案和補償標準。

辦事處工作人員給居民做拆遷方案解釋

安排部署拆遷指揮部工作實施方案

居民現場簽訂協議
為提高辦事效率,實行一站式服務。動遷小組根據征收方案,制作了房屋補償公式,居民在計算房屋補償款時,只需代入房產面積,即可得出貨幣補償金額,簡潔明了、通俗易懂。政策咨詢組整理群眾詢問較多的問題,在社區公眾號上發布簽訂協議相關手續的通知,對公產和私產都明確了辦理拆遷手續的流程及所需材料。
針對居民因年邁、患病等原因無法親臨現場簽訂拆遷協議,及時安排動遷小組和協議簽訂小組聯動,組隊上門服務,為群眾做到暖心拆遷,放心搬遷。截至日前,壩陵橋片區居民搬遷戶已達二分之一。
相關鏈接:拱極門
拱極門位處明太原府城東北隅,是明城八門中從未更名的城門之一。其城垣自洪武九年(1376年)問世迄今,已有六百多年之歷史;其城樓至1949年毀之戰火,也逾573個春秋。詮釋其名,此詞出自《舊唐書·禮儀志二》:“葉臺耀以分輝,契編珠而拱極。”依此意,“拱極”與拱辰同意。所謂拱辰,乃拱衛北極星。《論語·為政》云:“為政以德、臂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可見,拱極的本意是,眾星以北極星為中心,環而拱之。喻意則是,以德治國,便會得到臣民之擁戴,四方之歸附。具體到一城之門,以拱極命名,似有天下眾城為星,拱衛京城(國都)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