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穿越時間的距離——跟隨梁思成林徽因探尋中國古代建筑山西行啟動儀式,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行。
這一趟穿越時空的田野調查,旨在紀念中國營造學社成立90周年,傳承梁思成林徽因等中國營造學社前輩篳路藍縷、以學術報國的學術傳統,重新發現中國古代建筑的璀璨和輝煌,解鎖蘊含其中的中國文化密碼,尋找今日中國的文化根源。
活動由清華大學與山西省文物局共同主辦。中國營造學社由民國風云人物朱啟鈐于1930年創辦,1946年解散,雖然時間不長,但是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莫宗江等學社成員走過了全國近200個縣,調查了近千處古建筑,其中許多是新發現或新識別的,開創了一代學術傳奇。
在所有田野調查中,山西是重中之重。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時,在山西,梁思成和林徽因發現了古代建筑第一瑰寶——五臺山佛光寺唐代大殿,推翻了日本學者此前關于中國已經沒有唐代木構建筑,只有日本才保存有唐代木構建筑的斷言,震驚世界。也正是由于在山西及其他地區的大量考察,使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先生破解了中國古建筑結構的奧秘。如今,山西仍然是全國古建筑保存最多的地方,僅存的幾座唐代建筑都在山西;宋代以前建筑,僅存百余,70%在山西;還有明清古建萬余座。
這次山西田野調查,清華師生將跟隨梁思成林徽因二位先生的足跡,考察經歷近三千年風雨、從西周綿延至今、中國古老而優美的建筑群晉祠,前往屹立近千年、創下世界之最的遼代應縣木塔,游歷匯聚中外古代文明精華,距今近1600年的云崗石窟,探訪中國古建筑第一瑰寶、展現大唐風采的五臺山佛光寺等重要古建筑。
本次山西考察將以直播、節目、圖文等形式,陸續推出。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長趙曙光表示,在中國營造學社成立90周年之際,與清華大學聯手啟動重走“梁林之路”,既是對歷史和先賢足跡的回顧,也是對建立三個文化自信的期望,即堅定中華文化價值的自信,堅定護佑文化生命的自信,堅定文博事業發展意義的自信。
梁思成先生弟子、著名古建筑專家、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郭黛姮,將她當年協助梁思成注釋的“建筑學天書”北宋《營造法式》送給即將出發的清華師生。郭黛姮弟子,清華大學建筑學院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館長劉暢,從恩師手中接過《營造法式》,體現三代學人的文脈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