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腫瘤綜合治療電子雜志2018全球癌癥統計報告解讀,中國癌癥死因之首是肺癌,其后依次為胃癌、肝癌、食管癌和結直腸癌,其中與消化道相關的癌癥就占據了四個。由于大多數消化道癌癥的早期癥狀并不明顯,很容易被患者忽視,一經發現就已是晚期。但從既往的臨床經驗來看,通過對消化道癌癥的早診斷、早治療,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可超過90%。由此可見,消化道癌癥的治愈率和存活率,與其發現的早晚密切相關。

消化道腫瘤的發生與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密切相關。其實,消化道癌癥并不可怕,主要怕是晚期癌癥,提高消化道癌癥生存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最重要的就是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如何實現消化道癌癥的早診早治呢?內鏡技術在其中發揮著舉足輕重、不可替代的作用。內鏡技術不僅是一種診斷技術,同時也是一種治療技術,讓患者不用進行開腹手術,達到治療的目的。然而卻有很多人談鏡色變,對醫生胃腸鏡檢查的建議,依從性很低。這是因為公眾對于胃腸鏡檢查存在認識誤區,但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材料技術、光學技術等相關領域的發展很快,現代內鏡具有纖細、柔軟的特點,可大大減輕消化道疾病內鏡檢查的不適感。如果特別敏感的患者,可以進行無痛內鏡檢查。對內鏡特別不耐受且不宜麻醉的患者,也可通過膠囊內鏡達到初篩目的。
消化道惡性腫瘤患病率通常隨年齡增加而增長,45歲以上、伴隨長期喝酒抽煙、飲食上高油高鹽、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的人群,建議其進行消化道癌癥篩查,目前健康體檢也開始包括胃腸鏡檢查。在《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中,也提出:規范的防癌體檢是發現癌癥和癌前病變的重要途徑。目前的技術手段可以發現大部分的常見癌癥,如使用胃腸鏡可以發現消化道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