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大、長、重、偉的重型機械,一邊是精確到毫克、不容一絲失誤的化學實驗,這兩個反差巨大的事物,卻在太重科技人員張鳳萍這里得到了完美的統一。就在不久前,一項題為《硅鈣合金中硅鈣元素高效系統測定技術》的創新技術榮獲了由山西省科技廳頒發的“山西省科技發明獎三等獎”,這件事在太重科技人員中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因為,在太重建廠70年的歷史上,獲得的科技進步獎可謂數不勝數,而發明獎卻屈指可數,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獲這樣的大獎是一種難得的榮耀,而這項獲獎發明技術的第一作者就是太重女性教授級高工張鳳萍。通過近距離了解張鳳萍的“實驗室故事”,我們也看到了“山西制造”一步步向科技化、創新型邁進的清晰步伐。
初出茅廬毫不退縮
22歲那年,張鳳萍從太原理工大學應用化學系工業分析專業畢業,來到了太重理化檢定中心化學室,成為了一名專業技術人員。實驗室里,一臺臺整潔的電子天平、分光光度計等分析儀器,一塵不染的環境,穿著白大褂的工作人員,都帶給人一種神圣的感覺。從穿上“白大褂”那一天起,她才感受到工作的艱辛。 張鳳萍工作的化學室,是理化檢定中心主產科室之一,擔負著全集團公司的化學分析檢測任務,包括鋼鐵、有色金屬及合金的定性、定量分析;煉鋼用原材料的化學成分分析;標準物質的定值測定;新材料、新方法的試驗研究工作。她同時也清楚,這個崗位常年接觸各類金屬物質,對身體會有毒有害,但她不僅沒有退縮,而且一干就是30個年頭。
精細活練就“火眼金睛”
從滴定管、移液管的使用,到大型儀器的操作,她經歷了從化學手工分析到儀器分析的發展過程,在不停地學習過程中,練就了熟練的化學分析技能。化學分析是個精細活兒,不僅需要精心、細致,還要練就一副“火眼金睛”。也許你不會相信,在滴定過程中,也許只因為一個小水滴的誤差,就會影響到一個大型產品材質質量的判斷!僅僅半滴化學溶液的誤差,就會帶來分析數據的不準確風險,影響到產品能否合格出廠;故此,實驗室的工作中容不得一絲一毫的失誤,唯有高度專心的工作,才能換來準確的測定結果。 實驗室要與多種化學材料打交道,對銅合金、鐵合金、非金屬耐火材料的成分含量分析,最初很大程度上還是靠手工“作坊式”檢測,遠遠落后于時代的發展。這種最原始的手工操作,一個試樣往往要分成若干程序去分析不同元素,過程繁雜,污染嚴重,常常是事倍功半。直到張鳳萍工作15年以后,化學室的設備才逐步升級換代。終于,試驗室擺脫了繁重的手工操作,化學分析檢測水平進一步得到提升。
創新性研究“因病施診”
張鳳萍向記者介紹:化學分析工作從化學基礎理論發展到應用于工業產品分析,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專業技術。如何將復雜的混合成分準確識別出來,絕不是一兩個簡單的化學方程式所能做到的,每做一個分析實驗,都要顧及多個元素的成分分析,因化學試樣的多樣性,給化學分析帶來不同的測定困難。“這就像醫生看病一樣,不同的病人,雖然病情表現類似,但病理不一樣,醫生將根據每個病人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治療方案。”
多少年來,理化檢定中心作為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為太重集團公司的主要產品包括起重設備、挖掘設備、軋鋼設備、鍛壓設備、油膜輪軸產品、鐵路輪軸、齒輪傳動、航天發射裝置、舞臺設備等提供了優質的無損、理化檢測和計量檢定校準服務,靠的就是一批像張鳳萍一樣的專業技術人員,在平凡崗位上的默默奉獻。
回首自己三十年的工作生涯,張鳳萍自有一番感慨:“雖說我不在工人崗位,但我始終把自己看成是一名工匠。堅持不懈,把自己手中的活兒做好,做到極致。只有具備了這種工匠精神,才能最終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