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垃圾分類動起來了!6月1日起,《山西省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規定》正式實施,明確取消城市主要街道、沿街門店、公共場所、住宅小區等分散設置的垃圾桶,實行定時定點收集、不落地管理等。十幾天來,太原市迅速行動,從居民小區到公共建筑,從分類收運到回收利用,變化正在發生!
“高顏值”垃圾桶“上崗”
居民,是城市生活垃圾的產生者,也是垃圾分類的實施者。小區,則是垃圾分類的“起源地”。
從6月1日起,杏花嶺區金剛里小區內十余處分散設置的藍色(可回收物)、綠色(其他垃圾)舊垃圾桶被陸續撤走,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整齊美觀、色彩明艷的“高顏值”垃圾桶:紅色(有害垃圾)、綠色(其他垃圾)、藍色(可回收物)、黃色(易腐垃圾)。這是按照《山西省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規定》中明確的“4+2”生活垃圾分類模式配備的。桶身上詳細標識著分類內容,如過期藥品、殺蟲劑、廢舊電池等屬于有害垃圾;玻璃瓶、金屬、書本報紙等屬于可回收物……
如果說“高顏值”垃圾桶只是“標配”的話,很多小區還有“高配”設施,如尖草坪區匯豐街道集祥君悅小區,小區內配置了兩個集裝箱作為大件垃圾、裝修垃圾的暫存點,定時或預約收取;迎澤區汾東公寓小區等,有的在垃圾桶旁邊配備了洗手池,方便人們投放后洗洗手;有的在垃圾分揀室內安裝了排風設備用于通風除臭。
而在整個體系中,現場督導員是當之無愧的“頂配”。“垃圾分類初期,我們盡量在每個站點都配備一個督導員,現場給居民講解如何正確投放,更重要的是幫助沒有分到位的居民重新分類。”杏花嶺區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趙曉勇介紹,目前各居民小區的可回收垃圾量占垃圾總量的50%左右,通過垃圾分類力爭使之達到80%以上。
主干道垃圾桶90%“下崗”
“垃圾不落地,城市更美麗。”實施垃圾分類半個月以來,落實這句宣傳語最徹底、最直接的地方就是迎澤大街、長風街、平陽路、青年路、五一路等處,細心的市民都已發現,上述地方原有的240升的大垃圾桶全部“消失了”,只有公交站點保留了按照“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分類的小型雙桶果皮箱。據市城鄉管理局副局長時中瑛介紹,從去年8月開始,我市主城區內已陸續取消了近5000個垃圾桶,可喜的是,亂丟亂扔的情況并未反彈。正因為此,6月1日起才集中取消了主干道的大垃圾桶,同時出于實際需求及給市民一個過渡期,保留了公交站點的垃圾桶,“將來可能也要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