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海拔1402米的偏僻山村,將窯洞的鄉土氣息和藝術設計結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走進尖草坪區馬頭水鄉橫嶺村,你會發現,藝術將原生態村落中的古樸與清幽放大,清風耳畔過,白云入夢來,林間的露水和遠望的群山,在寧靜中等待與它邂逅之人。城市人向往的慢生活,由一條路——太原東西山旅游公路——而變得更加清晰。
原生態賦予了民宿靈魂
沿著濱河西路一路向北,很快拐上東西山旅游公路,蜿蜒在眼前的路面越來越平整,林間的綠意也愈來愈濃,尤其是那陰天里不斷升騰起的霧氣籠罩游走在群山之間,頓時讓這山有了靈氣。一路行進,從喧囂到沉靜,記者到達了馬頭水鄉的橫嶺村。
村口不遠處,“幾念山居”的白色房子很醒目,“人生百年有幾,念良辰美景,休放虛過。”默念著元好問的這句詩,進入房子。古樸又現代的格調撲面而來,八扇南北通透的落地大玻璃,可以將大自然盡收眼底,在這樣的環境中聚會聊天、吃飯喝茶再好不過。
原以為這就是“幾念山居”的全部,沒想到,房子后面別有洞天。幾間窯洞被改造成了北歐風格的客房,還有幾間改為制陶、畫油畫的地方。由南拾階而上,一個大露臺成了最大驚喜。憑欄遠眺,云霧繚繞,山風掠過,時間便靜止了。
這家民宿的主人田琳描繪了一個個詩意的山居生活場景:“晴天的時候,從這里可以看到晉陽湖上的波光粼粼,能同時看見頭頂的星星和市區夜晚的燈火;夏秋時節,我們就地取材,野櫻桃做冰飲,山杏做杏干、杏酒,山楂做山楂醬……”大自然的美仿佛就這樣攬入懷中,足夠原汁原味的風貌正是現代都市人向往的慢生活。伴隨著東西山旅游公路的建成,田琳所租的這個大院子的改造也完工了,去年6月開始營業以來,生意很好,客滿是常態。
慢生活盤活了鄉村資源
一條旅游公路給“幾念山居”帶來令人羨慕的生意,也給當地人帶來了增收的機會。
橫嶺村48歲的劉巧蓮是“幾念山居”的服務員,她說:“孩子上學不在身邊,本想著下山去打工,可家里有老人需要照顧,這不正好家門口有個干的,一個月給3000塊,就是里里外外地拾掇拾掇,不但能貼補家用,還能照顧老人,比坐在家里強多了!”
田琳的想法很多:“除了帶動當地人就業,我們還可以組織客人參加一些農村集市、認養菜地、親子采摘等活動,讓人們認識了解這古樸又美麗的地方。”
在田琳的帶動下,張躍華、張鐵兵兄弟倆也看上了橫嶺村,他們租了一個大院子,里面有六間已經廢棄了十幾年的窯洞,未來也將打造成一家主題民宿。
學設計的張鐵兵已經有了規劃:“我們打造的這家民宿,主題是禪修,食宿都有,以素食為主,想在今年10月完工開業。六間窯洞客房前面是一個主題小院,邊上要做一個露臺。有了旅游公路,現在從市區來這兒不過一小時車程,再加上我們的民宿,人們就能有個落腳休息的地兒了。”窯洞邊,工人們正在忙碌地砌著院墻。村民趙滿喜兩手是泥,手法嫻熟地抹灰、放磚。他說:“這窯洞是我小舅子家的,他們早就搬到山下了,一直沒人住,荒著也是荒著,租出去還有筆收入,不錯!”
旅游路帶動了美麗經濟
跟隨橫嶺村黨支部書記趙忠文在村里走走,會發現,窯洞特別多,整個村子被層林懷抱,目之所及皆是綠色。他說:“我們村歷史悠久,石頭多,黃土少,大部分的房子都是老窯洞。村里常住的只有58戶,老人居多,村民們基本都搬到山下了。”
“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橫嶺村在東西山旅游公路開通之后,開始發出熠熠光芒。
如今,村里不時會有從市區開車來的游客,他們或是來欣賞山間美景的,或是來滑翔傘基地體驗的,或是從汾河二庫游玩后準備落腳吃飯的。
憑借窯洞特色,橫嶺村的民宿經濟開始發展,目前,除了正在營業的“幾念山居”外,改造和即將改造成民宿的有六七家。
未來,民宿將成為橫嶺村發展的經濟項目之一。本村的年輕人們也開始動腦筋,紛紛回村找趙忠文商量:“登山步道將來是不是可以配備個纜車?”“山頭上咱也建上幾個小亭子,讓人們歇歇腳,這不就能吸引更多人來了?”
趙忠文高興地說:“旅游公路通了,我們的旅游經濟發展之路也起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