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以后,即將迎來多種農作物成熟的季節。往年每到春耕和秋收,不時會發現田地里有焚燒秸稈的現象;到了秋天,市區內也會偶爾看到焚燒落葉的行為。露天焚燒秸稈、落葉,會產生污染物,給環境和健康帶來危害,還會造成安全隱患,我國對此類行為早已明令禁止。每個市民都應該提高文明意識和環保意識,做文明人,向露天焚燒秸稈、落葉行為說“不”。
露天焚燒危害大
我國實施“禁燒秸稈,秸稈還田”政策已20多年,每年一到秋收春耕,在我市農村田間地頭,都會針對禁止焚燒秸稈進行宣傳和檢查,但還是會出現偷偷焚燒的現象。尤其是公路兩旁的農田,焚燒產生的濃煙,有時在幾里外都能看見。滾滾濃煙彌散到公路上,令過路司機叫苦不迭。
市民劉先生就曾經歷過驚魂一刻:“那次我開車經過208國道,路邊農田里有四五處正在焚燒的火堆,一米多高的秸稈堆呼呼地燃燒著,濃煙被風一吹,全部吹到公路上,幾米之內根本看不清道路,耳邊呼嘯而過的車輛聲嚇得我出了一身冷汗。”
劉先生的遭遇并不是個例,焚燒秸稈形成的煙霧,造成空氣能見度下降,可見范圍縮小,直接影響民航、鐵路、高速公路的正常運營,容易引發交通事故,影響人身安全。而且,收獲時節天干物燥,每年因為違規焚燒秸稈引發火災、造成嚴重經濟損失的事故不在少數。
今年一季度,山西省森林公安局公布了10起野外違章用火典型案件,令人觸目驚心的是,竟然過半數與田間違規焚燒有關,露天焚燒引起火災給周圍村民造成財產損失的,更是屢見不鮮。
科學研究證明,露天焚燒秸桿還會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危害人體健康。據太原市人民醫院呼吸科專家介紹,在露天焚燒秸稈和地邊雜草時,由于燃燒溫度低,燃燒不充分,會釋放大量的可吸入顆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碳氫化合物、煙塵等污染物,還會對人的眼睛、鼻子和咽喉黏膜產生較大刺激,輕則咳嗽、胸悶、流淚,嚴重時導致支氣管炎。
陋習為何改不了
秸稈焚燒為何屢禁不止?一位上了年紀的老農回憶:“以前農村每年都要為牛羊儲備過冬的食物,秋收過后,地里的秸稈就成了緊俏貨,大家搶著往家里屯集,哪里舍得燒掉?現在不一樣了,村里養牛羊的人少了,秸稈處理就成了大問題。農忙時間有限、勞動人手不足,為了圖省事,就有人索性一燒了之。”
記者采訪發現,還有些人抱著舊有的耕種經驗,認為焚燒秸稈可以為農田積肥,還能殺死地里的病蟲害,方便來年耕種,一舉多得。因此,即使有明令禁止,依然有人私自焚燒。
其實,焚燒秸稈時,地表微生物也會被燒死,土壤受熱礦化后,生物平衡和蓄水能力都會被破壞,反而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對農田的弊遠大于利。而那些只圖一時省事露天焚燒秸稈、落葉的行為,“方便”之余,更多的卻是害人害己,得不償失。
除陋習人人得益
其實,秸稈并不是一無是處的垃圾,與其焚燒造成諸多危害,不如設法加以綜合利用:將秸稈打碎深埋腐化還田,用秸稈做優質飼料、造紙原料、環保材料,秸稈同垃圾等混合焚燒發電……變廢為寶,就能從源頭杜絕違規焚燒行為。
記者了解到,為保護生態環境,增加農業綜合效益,政府在秸稈綜合利用方面作了不少積極探索。2019年1月,太原市全面禁止露天焚燒秸稈。通過實施秸稈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基料化,保證秸稈利用率達到97%,逐步實現秸稈全量綜合利用。
晉源區鼓勵農民大力發展奶牛、肉牛、羊等規模化養殖,用秸稈養畜;在滿足農業和畜牧業需要的前提下,還建設了一批以秸稈為能源的再生產加工企業。據統計,全區4.4萬余畝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目前可以達100%。
古交市引導農民利用秸稈等農業“垃圾”制作菌包,發展食用菌規模化種植。在專業人員指導下,原相鄉寺行村的村民靠種植平菇走上了致富奔小康之路,年利潤可達70萬元。
“現在清理地里的秸稈,每畝有70元的補助呢!”家住晉源區的老王高興地說。為了鼓勵農民對秸稈進行綜合利用,2018年,晉源區給農戶每畝補助70元,用于補貼農民收割、粉碎、機耕、收集和運輸秸稈。老王表示:“處理秸稈有補貼,賣掉秸稈還能再賺一筆錢。對小家、對大家,對城市、對環境,都是大好事,這樣的經濟賬誰都會算,我再也不會把秸稈一燒了之了。”
相關鏈接
根據2018年3月1日起施行的《太原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中的相關規定,公民應當遵守公共環境文明行為規范,不得露天焚燒秸稈、落葉等產生煙塵污染的物質,違反規定的,由有關行政執法部門責令改正,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罰款。
短評
莫讓露天焚燒給城市“抹黑”
違規露天焚燒秸稈、落葉,既浪費資源,又污染環境。如果只圖自己省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冒出的濃煙污染了“太原藍”的同時,也會給我們整座城市“抹黑”。想要人人受益,須得人人有責:只有全社會人人重視、各部門齊抓共管,共同杜絕露天焚燒,才能讓這種不文明行為真正銷聲匿跡。
為了我們自己,為了我們的家園,為了我們的未來,讓我們團結一心,共同愛護公共環境,遵守文明行為規范。每一位奮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太原人,都應向露天焚燒秸稈、落葉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