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市按照中央一號文件“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要求,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力穩定糧食生產。據農業部門統計,今年我市糧食播種面積穩中有增,夏糧豐收、單產提高。
我市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發展有機旱作農業是種植業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2018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將發展有機旱作農業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出臺多個文件,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變革。
我市已創建“一縣五片”省級有機旱作農業示范縣(片),今年將創建2個省級有機旱作農業示范片。典型示范片從耕地質量提升、農水集約增效、旱作良種攻關、農技集成創新、農機配套融合、綠色循環發展、品牌創建、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八個方面,實行統一的良種供應、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控、技術指導、機械作業、品牌銷售。通過示范引導,婁煩縣建成3萬畝無公害、1.5萬畝綠色、0.5萬畝有機馬鈴薯基地,帶動發展有機旱作谷子2.3萬畝、中藥材1.8萬畝。古交示范片使用省級優良谷子品種,構建“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集成配套滲水地膜穴播、增施生物有機肥、施用配方肥、“高巧+甲霜靈”拌種、噴施鋅肥等新技術,發展有機旱作谷子1000畝,2019年平均畝產較對照田增產204.9公斤。
科技是農業增產的根本。目前,我市高粱、玉米新品種覆蓋率達到100%,谷子優質良種覆蓋率達到80%以上,大豆等雜糧新品種覆蓋率達到50%以上。以馬鈴薯、谷子、玉米、大豆、高粱、鮮食玉米、大豆、花生等作物為重點,全市創建新品種篩選展示示范點8個,篩選展示品種98個。2016年,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在婁煩縣天池店鄉南岔村創建高粱試驗示范田,由潤和美種植專業合作社組織實施,經過幾年努力,畝產由原來的400公斤增加到620公斤。
針對旱地農業靠天吃飯的實際,今年我市示范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7540畝,建設新型軟體集雨水窖3450立方米,推廣深松耕蓄水保墑技術4.1萬畝,進一步擴大旱作節水技術覆蓋面。陽曲縣大面積推廣玉米全膜雙壟溝播覆蓋,有效提高了雨水利用率。婁煩縣今年創新采用馬鈴薯凹型低壟雙行種植機,起壟后形成凹形曲面,可提高降雨利用率10%以上,平均畝產可提高150公斤。今年,我市在古交、婁煩、清徐和陽曲等地,建立長期農田土壤墑情監測點,為科學抗旱提供基礎數據。4月份啟動全市23個蟲情監測點,為草地貪夜蛾、粘蟲等暴發性病蟲害的監測預警提供可靠依據。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市統防面積達25.2萬畝次、綠色防控面積18.41萬畝次。
短評
以進為穩
彭澄
什么是穩?穩就是臨變不懼、不危。
就“穩”來說,得牢牢把握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確保政策持續,讓生產者的預期穩下來;確保面積剛性,讓前進者的后方穩得住;確保產量充足,讓老百姓的生活美起來。
就“變”來說,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形勢要比以前復雜了。想要從容應對,就得順勢調整姿態。更加積極地防治病蟲害,更加快速地推動優種普及,更加普遍地適用機械耕作,把“進”的步子調得緊湊一些,補回疫情造成的影響,續上外部偶遇的間斷,隨機應變的“穩”就能落到實處。有著改革開放的經驗,有著科技創新的驅動,勤向歷史長河汲取勇氣,常以初心使命堅定信心,守住“穩”,把住“進”,以進為穩,何來“危”“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