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亂停亂放是城市治理中的頑疾。青年路南段以前是自行車亂停亂放的“重災區”,“來這兒逛公園的、看病的、辦事兒的人很多,學生也多。人們常常把車子往路邊一撂就走了。只要是能停車的地方,都被塞滿了,治理一次情況好轉幾天,很快就反彈。”居民抱怨不斷。
去年4月,青年路三社區黨總支與太原市第五中學校黨委簽訂“合約”。一個多月后,自行車亂停亂放的情況就有了根本轉變。一紙“合約”為何能帶來如此明顯的改變?
這份“合約”,實際上是一份共建協議書。翻開細看,社區與駐地單位各自享有的權利和義務一目了然,共建目標、共建內容、共建制度條條明晰:“自覺履行社會責任和黨建共同責任,構建組織共建、資源共享的城市黨建共同體。”“定期召開會議,針對共建活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協商解決辦法。”……
青年路三社區黨總支書記孫瑞芳說:“社區和駐地單位雙方都能享受到對方提供的服務,前提是必須盡到應盡的責任。通過條約明確雙方權責,可以最大程度減少相互推諉。”
共建協議書的簽訂實際上是“五約”工作法的具體體現。而“五約”工作法則是迎澤區在城市社區區域化黨建中推行的一套創新性工作法。“五約”即“商約、簽約、亮約、履約、評約”。商約,即社區與駐地單位列出服務清單和需求清單;簽約,即社區與駐地單位黨組織簽訂協議,明確各自權利義務;亮約,即將共建協議公示,接受監督;履約,即簽約雙方按照協議履行職責;評約,即履約后交流匯報完成情況。
“社區治理中的一些問題看似簡單,可涉及面廣,需要有較強的協調能力,單靠駐地單位,協調能力有限,必須形成多方合力,而‘五約’工作法正是推動力。”孫瑞芳說,工作法的核心在于黨組織的領導,社區黨組織作為主負責人來溝通協調各方。
“五約”工作法實行后,針對社區治理中的頑疾,青年路三社區黨總支與各駐地單位商討方案,最終達成一致意見,并且細化為共建協議中的具體措施,明確治理路徑。
針對自行車亂停亂放問題,五中積極行動,首先通過摸排確定了所需車位,社區出面與交警部門協調,施劃足夠數量的停車位。其次,學校將文明停車話題帶入課堂。同時,社區文明巡查員與學校督察員攜手維護停車秩序。
郵電前街2號院排水不暢,多次出現污水倒灌進入居民家的問題。“以前是居民自己出錢找疏通公司解決。要想根治,必須更換排水管,工程量大,誰都不愿意管。”青年路三社區工作人員馮星說。
針對這個問題,社區多次與物業公司協商。“五約”工作法實行后,雙方通過共建協議明確各自權責。物業公司負責人王小東說:“通過簽訂協議,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物業和社區就是一個共同體,目標就是更好地服務居民。物業在工作中遇到很多難以協調的問題都是社區出面幫忙解決,我們也應盡到自己的義務。”在更換管網過程中,物業公司主動承擔了所有的維修費用,徹底解決了這一問題。 “過去社區黨總支的領導力不強,轄區14家企事業單位大都是單打獨斗,關起門來搞黨建。”孫瑞芳說,“五約”工作法最大的好處就是在社區黨組織的協調下,團結了多方力量,居委會、業主、駐地單位、物業公司共同構建起共享共治的治理格局,從而及時解決群眾生活中的操心事、煩心事。
短評
凝聚社區治理合力
當我們的城市在“硬件”方面持續更新時,社區治理這套“軟件”的重要性愈加凸顯。青年路三社區通過黨建引領,統籌各方力量共建共治,創新性的工作方法發揮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圍著基層想、圍著基層干,黨建正在引領社區治理創新,通過“五約”工作法,社區黨組織加強基層治理的資源更多了、力量更足了,社區治理正在從過去的“單兵作戰”向“協同治理”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