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攜帶環保移動檢測儀器監測建筑工地。
住在勝利街附近的居民很容易察覺,最近街上翹著長長“白尾巴”的炮霧降塵機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灑水車作業增多了。不過,背后的原因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高空中的小小水分子會為2.5微米以下細顆粒物的生成提供有利的條件,一方面,它會影響空氣質量;另一方面,它們能夠通過呼吸系統進入肺部,對健康造成危害。
-專家“會診”
這是杏花嶺區“大氣會診”的結果之一。8月14日上午,杏花嶺區委書記李文權帶著分管的幾位負責人,與兩家第三方公司的專家,在該區生態環境分局大數據監控中心,舉行了一場這樣的“會診”。“餐飲排放對VOCs (揮發性有機物)有多大影響?有組織排放和無組織排放對數據的影響能不能區分出來?”北京英視睿達科技有限公司與杏花嶺區生態環境分局已經合作了近3年,積累了大量的基礎數據。專家表示,“這跟溫度、濕度等氣象條件都有關系,臭氧的生成機理很復雜,需要根據區域內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等臭氧前體物濃度特征,制定針對性的管控措施;總的來看,防治臭氧的有效手段就是要抓好區域內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協同減排。”
對面的液晶大屏上,顯示著半個月來污染高峰值的日期和具體時段,哪些指標超出標準、污染成分有哪些等等,通過大數據系統分析比對,尋找原因并預測未來幾天的變化情況。城市的環境污染,像得病時表現出“癥狀”,查明“病因”、找準“病灶”是前提,因病施治、對癥下藥是關鍵。遇到比較復雜的問題,那就得多個“科室”聯合“會診”。李文權說,“找原因就是施策略的過程,進一步細化優化數據分析,把準脈就是準發力。”
“精準監測、精準分析、精準治理”,這樣“會診”在杏花嶺區并不少見,近半個月還包括2次區委常委會、2次政府常務會。每次“會診”后形成及時有效的施策手段,持續改善著全區的環境空氣質量。
-聯動“治城”
山西北方機械制造有限責任公司是杏花嶺區的駐地重點工業企業,企業道路兩側郁郁蔥蔥,不大的廠區里宛如花園。該企業十分重視環保工作,據其安全總監介紹:“企業主動落實生態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加大了減排工作力度,在嚴格執行排污許可證許可的排放限值情況下,根據太原夏季氣候特征,暫停了噴漆車間的作業,全委派給其他企業來加工處理,雖然多花一點錢,但每年揮發性有機物的排放可以減少230千克。”夏季以來還制定錯峰生產計劃,熱處理車間8月份錯峰停產,焊接等作業生產時間調整為早晨和晚上。同時,對現有環保設施進行提標改造,鉚焊車間焊接煙塵收集凈化改造、油槽淬火煙油收集凈化改造、燃氣鍋爐低氮改造、拋丸房二次除塵改造等,投資約328萬元,就為了降低污染物排放。
為持續改善環境空氣質量,杏花嶺區加大財政投入,主打科技治污、精準治污。杏花嶺區委副書記、區長侯森每天都要到重點工程轉一轉,督促創城工作進展,檢點施工工地揚塵污染治理,嚴格落實“六個百分百”要求。結合區域污染特點,杏花嶺區開展了“大排查、大整治、大清零”十個專項行動,建筑工地主抓濕法作業、渣土陽光運輸,餐飲油煙緊盯油煙處理設施達標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尾氣不符合環保要求的一律清場……從執法部門到駐區企業、社會各界,杏花嶺區多方聯動,迅速落實,每周召開工作例會,每天進行工作調度,同向發力,用城市治理的閉環給環境污染上了一把牢固的“門鎖”。
-科技“滲透”
在紅星美凱龍某項目工地,任俊杰正在使用環保移動監測儀查看相關指數。移動監測儀只有普通背包大小,通過藍牙,手機和儀器連接,在手機上就能即時看到各項污染物數字,同時上傳給區生態環境分局的大數據管理平臺。
任俊杰是第三方公司的工作人員。建筑工地揚塵治理,是大氣環境治理的一個重要戰場,“我們每天都要到重要的點位上去巡查,這個工地目前各項指標都正常。”除了移動檢測儀器定點巡查外,羅克佳華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空氣檢測車,全天候在轄區重點區域進行巡邏檢測。“監控攝像頭和部分檢測設備實現固定檢測,無人機和車載、手持等移動裝備則增加監測覆蓋面和直觀性。”太原市生態環境局杏花嶺分局局長劉曉軍說。從前端儀器檢測到后臺數據分析,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成了打贏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先鋒軍”。
同時,杏花嶺區將全區劃分為1152個小網格,在這些網格內共布設有133個微觀站點。生態環境、環衛、城管、交通等多個部門協同第三方公司,成立5支巡查隊伍,24小時巡查監管,把“四治一體”統成了“一盤棋”。 連續降雨,讓灑水車作業帶來的變化不那么引人注目。不過,數據的變化還挺直觀。進入8月份以來,截至8月19日,杏花嶺區優良天數13天,同比增加3天,綜合污染指數改善率在六城區排名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