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1日上午9時,市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專題新聞發布會。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郭志鴻,市農業農村局扶貧科科長郭勇智,市農業農村局經管站站長丑高奇介紹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市新聞中心主任 荊峰
各位記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歡迎參加太原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
今年是脫貧攻堅戰決戰之年,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的決策部署,立足太原實際,聚焦深度貧困,堅持精準方略,舉全市之力推進,取得了優異成績:陽曲縣、婁煩縣分別于2017年和2018年退出摘帽。社會扶貧、精神扶貧、健康扶貧、對口幫扶四項工作得到了國務院扶貧辦的肯定和省扶貧辦的推廣,我市總體上告別了絕對貧困,進入了脫貧成效鞏固提升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銜接的新階段,陽曲縣還被確定為省級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試點縣。為幫助社會各界更好地了解我市脫貧攻堅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情況,我們今天邀請到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新聞發言人郭志鴻,市農業農村局扶貧科科長郭勇智、市農業農村局經管站站長丑高奇為大家介紹相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首先,請市農業農村局郭志鴻副局長介紹太原市脫貧攻堅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相關情況。

市農業農村局
黨組成員、副局長 郭志鴻
各位媒體朋友們:
大家好!
首先,非常歡迎各位媒體朋友能參加此次“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專題新聞發布會,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我市脫貧攻堅和“三農”工作的關注與支持。
當前,我國正處于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統籌銜接的歷史交匯期,做好二者的有機銜接和協同推進,既有利于培育長效機制,鞏固脫貧成果,又有利于促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近年來,我市立足省城實際,把打贏脫貧攻堅戰,推動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作為政治責任,記在心上、扛在肩上、握在手上,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在全省2019年度實施鄉村振興實績考核中,我市被評為優秀單位,小店區、晉源區被評為優秀縣區;陽曲縣被確定為省級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試點縣。迎澤區董家莊村被評為“2019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晉源區被評為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陽曲縣被評為國家級“四好農村路”示范縣。人民日報、新華社分別以“創新機制,讓鄉村的美長長久久”“精準施策,讓鄉村環境中看中用”為題對我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取得的顯著成效進行了生動報道。
下面,我先向大家介紹我市脫貧攻堅整體情況。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兩次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的決策部署,立足太原實際,聚焦深度貧困,堅持精準方略,舉全市之力推進,取得了首戰首勝、再戰再勝、決戰決勝的優異成績。陽曲縣、婁煩縣分別于2017年和2018年退出摘帽。全市累計脫貧160個村、20021戶、55704人,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初的8.5%下降至2019年底的0.08%。今年剩余的218戶546人貧困人口于5月底全部達到脫貧標準。社會扶貧、精神扶貧、健康扶貧、對口幫扶四項工作得到了國務院扶貧辦的肯定和省扶貧辦的推廣,我市總體上告別了絕對貧困,進入了脫貧成效鞏固提升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銜接的新階段。
一、教育扶貧有新成效
制定了《2020年教育扶貧行動計劃及任務分解》等文件,建立健全控輟保學機制,確保我市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達到100%。健全各級各類教育資助全覆蓋政策體系,貧困學生資助實現應助盡助。統籌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大力改善貧困地區辦學條件,逐步撤并整合90所小規模學校和教學點,加快鄉村寄宿制學校建設,2020年婁煩、陽曲完成5所寄宿制學校改造任務。
二、金融扶貧走在全省前列
制定出臺了《太原市2020年扶貧小額信貸問題整改工作方案》等文件,對扶貧小額信貸工作推進情況開展研判部署。截至目前,我市扶貧小額信貸已發放貸款4322.25萬元,涉及貧困戶898戶,完成總任務量2500萬元的172.89%。任務完成率在全省排在前列。
三、健康扶貧落細落實
一是落細落實貧困人口“雙簽約”服務管理,確保婁煩、陽曲兩縣的慢病簽約服務和“雙簽約”應簽盡簽。二是深入開展貧困人口大病和慢性病精準救治攻堅行動,陽曲縣、婁煩縣共救治大病貧困患者1357人,累計救治2103人次,確保農村大病貧困患者應治盡治。三是進一步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先診療后付費”和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一站式”結算,確保“一步到位,一單全清”。四是持續加強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建設,確保貧困人口有地方看病、有醫生看病和少生病。截至目前,婁煩縣132所,陽曲縣115所村衛生室已全部達標。
四、消費扶貧有新成績
今年以來,通過開展消費扶貧、產銷對接等活動,共達成1.54億元的農產品采購合同。另外,包村單位幫銷農產品69.25萬斤,銷售額285.57萬元,對口幫扶單位幫銷農產品51.77萬斤,銷售額146萬元。
下面,向大家介紹一下今年以來我市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取得的成效。
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強調,要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加強解決相對貧困問題頂層設計,納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統籌安排。抓緊研究制定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的意見”。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山西時強調,要著力夯實農業農村基礎,加大糧食生產政策支持力度,堅決守住耕地紅線,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我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和“三農”工作重要論述精神,立足脫貧攻堅成果,在鄉村產業發展、環境整治等方面狠抓落實,為實現鄉村振興奠定基礎。主要做法可以概括為“四抓”:
一是抓責任落實,穩住“米袋子”和“菜籃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對全市農業生產帶來的影響,我市堅決扛起糧食安全重任,咬定播種面積穩定在95萬畝以上目標任務不動搖,開展了撂荒地整治,推動4萬余畝閑置耕地復耕復種,有效補充了糧食種植面積。先后三次召開春耕備耕、春季農業生產電視電話會,將糧食播種面積任務分解到縣區,落實到鄉鎮。目前來看,我市秋糧作物整體長勢好于去年,預計能夠完成糧食生產目標。
強化“豬糧安天下”意識,把推動生豬產能恢復作為全年重點,不僅出臺相關政策為生豬產業發展營造良好氛圍,更是加大財政獎補力度,投入“真金白銀”支持發展。市財政拿出近2000萬元,從能繁母豬補貼、種公豬補貼及標準化規模養豬場建設等方面予以扶持,重點支持33個新建和改擴建的大型生豬規模養殖場項目建設,加快恢復生豬產能,預計年底生豬出欄量能達到25萬頭,生豬生產形勢逐步企穩回升。
積極推進奶業振興。我市在全省率先出臺《太原市生鮮乳銷售淡季補貼制度》,著力解決疫情期間賣奶難、價格低的問題,穩定奶農預期收益,推進奶業持續健康發展。
抓實蔬菜產業發展。針對我市目前蔬菜生產存在的品類單一、反季節蔬菜供應不足、標準化程度不高、科技人員短缺等問題,出臺了促進蔬菜產業規模化、標準化、高效化發展,加強專業人員隊伍建設等政策,從規劃布局、資金投入、人才激勵等方面,促進蔬菜產業由“量”向“質”提升。
二是抓特優產業發展,夯實鄉村振興基礎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是農民持續增收的基石。今年以來,結合我市產業發展實際,落實“項目為王”要求,深入推進十大產業集群建設,以釀醋產業為領軍,推動高粱產業基地建設;發揮省會城市消費優勢,帶動六味齋、金大豆等主食糕品企業向精深加工邁進,截止目前,我市儲備農產品精深加工十大產業集群項目22個,計劃總投資84.4億元,現已投資完成5.06億元。
圍繞三個省級標桿項目,在花卉培育的提檔升級上下功夫、在蘑菇生產的擴容增效上作文章、在蔬菜種植的帶動增收上挖亮點,擴大農業投資和產值份額。
加快省會城市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步伐,以南部城郊農業和北部有機旱作農業示范區為帶動,著力建設一批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項目。
三是抓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重點內容之一,是繼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后中央部署的又一件大事要事。我市改革工作于2017年正式啟動,杏花嶺、晉源被確定為第二批中央試點單位,兩區改革工作已于2018年圓滿結束并通過中央驗收,在全省形成可借鑒、可推廣的典型經驗。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以簡報形式將杏花嶺、晉源改革經驗印發全國學習借鑒。
8月21日,全國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會議在我市召開,中央農辦副主任、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韓俊對我市的改革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
近期,晉源區晉祠鎮花塔村、杏花嶺區小返鄉窯頭村被農業農村部評選為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先進典型案例擬印發全國。兩區在健全集體經濟組織運行機制、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連續兩年實現分紅,總計6687.7萬元。
2019年,萬柏林區、尖草坪區、古交市被確定為第四批中央試點縣,我市被省政府列為整市推進改革單位,各項改革工作深入推進,清產核資、成員身份確認工作已于2019年全部結束,并通過省市驗收。清產核資數據已全部錄入農業農村部系統平臺,經清查核實、價值評估,全市共核實資產總額752.41億元,土地面積701.39萬畝,確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數136.61萬人,折股量化金額95.31億元。截止8月底,全市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部完成;登記賦碼完成率為76.17%;證書頒發率為61.22%。
四是抓環境整治,建設美麗宜居新農村
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建設美麗中國的具體實踐,以省會城市率先垂范、走在前列的責任擔當,大力實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切實抓好村莊清潔專項行動。結合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垃圾清零”“愛國衛生季”等工作,以“干干凈凈迎小康”為主題,動員廣大農民群眾積極投身投勞,改變不良衛生習慣,整治亂搭亂建、亂堆亂放、亂扔亂倒垃圾“六亂”行為。截止目前,全市已累計創建省級美麗鄉村30個,市級美麗鄉村63個,全市清潔村莊數達到625個。
嚴格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小廁所、大民生”指示精神,優化改廁模式,由點到面推開,切實把民生實事辦實、辦好。為了確保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圓滿收官,市農業農村局在2019年完成4.2萬座改廁任務的基礎上,確定了2020年6.9萬座的目標任務。截止8月底,已完成改造5.8萬座,完成全年任務的90.51%,完成總量位居全省前列。
脫貧是基礎,振興是目標。下一步,我市將堅持做好脫貧攻堅“回頭看”工作,同時集中力量打造一批高標準、高質量的示范引領項目和特色產品,推動農業產業高質量轉型升級,切實打造集生產生活生態功能于一體的美麗鄉村,助力鄉村振興的全面實現。
再次感謝新聞媒體和記者朋友們,希望大家一如既往支持和關注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加大對我市脫貧攻堅工作的宣傳報道力度,共同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三農”、支持脫貧攻堅、關注鄉村振興的濃厚氛圍。
市新聞中心主任 荊峰
謝謝郭志鴻副局長。
下面是記者提問環節。按照慣例,提問前請通報一下所在的新聞機構。
國際在線 記者

我市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工作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市農業農村局扶貧科
科長郭勇智

市委市政府始終把克服疫情影響,決戰完勝脫貧攻堅作為今年壓倒一切的首要政治任務和頭等大事來抓,采取非常之舉,拿出過硬措施,堅決在一個戰場打贏兩場戰役。先后26次主持召開部署會、協調會、調度會,全力推進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工作。牽頭組織制定了《關于“抗疫情、保增收、防返貧”十條措施》等9個政策文件,統籌推進減貧防貧、扶貧企業開工復工、貧困勞動力務工就業、消費扶貧“五進九銷”等工作。具體如下:
一是促就業,千方百計保增收。與人社部門聯合制定了《關于應對疫情決戰完勝脫貧攻堅進一步加強就業扶貧的工作方案》,提出了有序組織外出務工、促進就地就近轉移就業等6項措施,組織開展了2020年“春風行動”助力脫貧攻堅線上招聘月活動,婁煩、陽曲貧困勞動務工就業人數達到21276人,比去年底務工人數高出25個百分點,位列全省前列。
二是促發展,全力推動開復工。認真落實省政府應對疫情支持中小企業共渡難關的10項舉措,出臺了《關于克服疫情影響確保貧困群眾產業就業增收的若干措施》,在優化審批服務、加大金融扶持、減輕企業負擔、加大獎補力度等方面建立“一對一”幫扶機制,助推帶貧企業健康發展。14家省、市、縣三級扶貧龍頭企業、21家扶貧車間全部復工復產,帶動貧困勞動力788人。
三是促銷售,多措并舉暢渠道。把消費扶貧作為鞏固脫貧成效的切入點和突破口。3月和6月,成功舉辦婁煩、陽曲、清徐三縣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和“太原市消費扶貧暨名特優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簽訂農產品采購意向合同1.5億元,網絡平臺觀看人數、訪問線上店鋪人數超千萬人次,銷售額超百萬元。
山西經濟日報 記者

我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進展情況如何?
市農業農村局扶貧科
科長郭勇智
2016年以來,我市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和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聚焦攻堅深度貧困,將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全力破解“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問題。截至目前,全市建成的20個集中安置點的入住率、產業就業保障率和35個舊村的騰退拆除率、土地復墾復綠率已全部達到100%。昔日凋敝落后的貧困村蛻變成今天美麗繁榮的小康村,扶貧產業蓬勃發展、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文明鄉風蔚然成風、民生改善成績可喜、生活水平持續提高,貧困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為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市、縣兩級先后制定了《太原市關于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的實施方案》《婁煩縣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產業發展實施方案》《陽曲縣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從產業發展、就業保障、社區治理、社會融入等方面,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具體扶持措施,確保搬遷群眾后續發展得到有力保障,實現穩定脫貧致富。
一是立足“三保障”標準,全力完善新區安置配套。對照“三保障”標準,為全部安置新區配套完善了水、電、暖、路、廁、垃圾清運點、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和衛生室、便民超市、活動廣場等公共服務設施,實現了各安置點安全飲水到戶率、廣播電視信號覆蓋率、通訊集中覆蓋率三個100%,就學、就醫條件得到充分改善,搬遷群眾生活條件和基本公共服務得到明顯提升。
二是深入開展社區治理,助力新型城鎮化建設。選好配齊基層組織當家人,在城鎮安置區成立業主委員會,在行政村安置點優化了村“兩委”班子,在自然村安置點健全了行政村原有“兩委”班子基礎上的基層小組。在城鎮安置區配套戶籍管理、就業、就學、就醫、社保和法律咨詢等公共服務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務,為搬遷群眾創出便捷的生活條件。
三是扎實推進拆舊復墾,積極推動生態修復。將易地扶貧搬遷拆舊、復墾作為脫貧攻堅重點工作,在6月底前完成了全部拆舊、復墾、復綠任務,共計完成復墾復綠土地1180余畝。
四是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持續強化就業保障。把發展產業帶動、提供就業幫扶作為搬遷群眾實現穩定生產生活的根本途徑。婁煩縣發展中藥材10萬畝、小雜糧6萬畝、綠色蔬菜1.5萬畝,馬鈴薯產業項目覆蓋1.2萬貧困戶,帶動全縣農民人均收入1800元左右。光伏扶貧項目覆蓋全縣所有貧困戶,帶動貧困戶戶均增收5000元左右。陽曲縣在各安置點就地就近發展中藥材基地500畝、千頭豬場3個、百頭牛場6個、大棚60畝、光伏2565千瓦,通過“村企融合”“村建戶租”等辦法強化與搬遷戶的利益聯結,累計帶動1500余名搬遷戶從事種養殖、運輸、加工等產業,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同時,兩縣還結合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組織勞務輸出及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保證了有勞動能力建檔立卡搬遷戶每戶至少一人就業。
山西青年報 記者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義及下一步的工作方向是什么?
市農業農村局
經管站站長 丑高奇

改革開放以來,各地農村積累形成了大量集體資產,這些資產產權虛置、經營收益不清、分配不公開等問題日益突出,村民對家底一頭霧水、模糊不清,對村干部失去信任感,引發大量矛盾,嚴重影響了黨的基層政權。特別是廣東、上海、北京、浙江等經濟發達地區,集體資產存在著大量流失或被村干部貪占的現象,老百姓要求將集體資產確權到戶的呼聲越來越強烈,這些地區率先開展改革探索,并逐漸擴展到全國。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就是通過清產核資,在全面摸清集體家底、明晰集體資產產權歸屬的基礎上,準確認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將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和未承包到戶的資源性資產以股份或份額的形式,折股量化到人、落實到戶,成員通過持有的股份享受集體經濟帶來的收益分配。此項改革有效地激活了農村資源要素,盤活了集體經濟,促使荒廢或閑置的資產資源保值增值,讓農民群眾成為集體經濟發展的真正參與者和受益者,目的是將集體資產確權到成員集體,從根本上改變集體資產“人人有份、人人無份”的虛化狀態,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進一步鞏固了農村基層政權,有利于推動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是明確集體經濟組織市場主體地位的一項制度創新,其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按照中央及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我市改革工作于2017年正式啟動,杏花嶺、晉源被確定為第二批中央試點單位,兩區改革工作已于2018年圓滿結束并通過中央驗收。2019年,萬柏林區、尖草坪區、古交市被確定為第四批中央試點縣,我市被省政府列為整市推進改革單位。目前,全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進入收尾階段,清產核資數據已全部錄入農業部系統平臺,經清查核實、價值評估,全市共核實資產總額752.41億元,集體土地面積701.39萬畝,確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數136.61萬人,折股量化金額95.31億元。晉源區、杏花嶺區兩區充分利用改革成果,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連續兩年分紅,總計6687.7萬元,真正實現了“村民變股民,年年有分紅”的改革目標。
下一步,產改工作的重點:一要在加強集體資產管理上下功夫,進一步健全完善集體資產財務管理各項制度,加強非經營性資產運營管護,規范集體資產收益分配,讓他們分享改革成果;二要在著力完善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上下功夫,落實股份占有、收益權,完善繼承權、轉讓權,探索抵押、擔保權,在“還權于民”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賦能于民”;三要在明晰集體經濟組織、黨支部及村委會的職能關系上下功夫,在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有需要且條件許可的地方,可以實行村民委員會事務和集體經濟事務分離,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有效承擔集體經濟經營管理事務,村民委員會做好村民自治事務。

市新聞中心主任 荊峰
非常感謝市農業農村局三位同志出席今天的新聞發布會,也非常感謝各位記者朋友對我們工作的大力支持。
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