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中乾坤——山西面塑藝術展”,9月22日在太原美術館中央大廳開展,山西各地域的30多位非遺傳承人,帶來幾百件面塑作品。這些展品地域性濃郁,極具生活美學,展現了山西各地面塑的鮮活姿態。
一面百樣兒
展覽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山西省非物質文化保護中心、太原美術館承辦。山西人好面,一面百樣兒,面塑俗稱“面花”、“花饃”,有深厚的民俗內涵,也凝聚了晉地人真摯的情感和代代傳承的審美,清明的“寒燕兒”,夏季的“豬頭”,中元的“面羊”,過年的“棗山”,滿月的“圐圀”,結婚的“石榴饃”等,面塑裝點了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時刻,手中的那一團面成就了一種儀式。
此次展覽作品,既是各地面塑代表作品的集中展示,也是山西面塑培訓班學員的學習成果匯報。山西省非物質文化保護中心主任牛曉珉介紹,山西面塑培訓班,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之一,40名學員在30天的學習中,交流切磋、共同創作,將學到的知識和獲得的靈感與看家本領融合,溫習傳統精品,創作時代作品。培訓班學員涵蓋國家、省、市、縣各級代表性傳承人及部分從業者,既有年過花甲的“巧娘”,也有朝氣蓬勃的90后。
有事就有饃
學員們創作的近400組作品,分為四大板塊展覽。
“域·晉風”板塊,展示山西各地面塑代表作品:造型精巧、做工細致、色彩艷麗的晉南、呂梁黃河沿線面塑;造型簡練、粗獷豪放、面味濃厚的大同、忻州為代表的長城沿線面塑;精巧細致、色彩絢麗的太行山地域面塑。
“歲·時節”板塊,展出“寒燕兒”“棗山”“羊羔兒饃”等節日面塑作品?!岸Y·儀和”板塊,囊括了滿月、十二歲、婚禮迎娶等人生禮俗所用的面塑作品,“圐圙”“節節高面花”“歡魚吉兔”等,體現山西面塑“有饃就有事,有事就有饃”的傳統文化內涵?!叭凇ば伦恕卑鍓K,展出“一帶一路”、威風鑼鼓、踩高蹺等創新作品。
此次展覽的面塑作品,按地域形成主要分為霍州面塑、忻州面塑、絳州面塑、陽城焙面面塑和呂梁地區的嵐縣面塑、孝義面塑。展廳內,實物展品與活態表演相結合,面塑傳承人王忠表示,非遺傳承人是民俗技藝的延續者,以樸素的方式詮釋生活之美,希望更多人參與進來,傳遞非遺文化的溫度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