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正是收獲的季節。在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寧靜而整潔的院落內,“重大傳染性疾病防控與診治山西省重點實驗室”的紅字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分外醒目。一支科研鐵軍從守衛“山西陣地”戰“疫”中走來,向著全面提升我省疾病防治科研能力和水平的道路前行,亮科技之劍,正在凝鑄起三晉抗疫之盾。
構建重點實驗室,推動防疫科研攻關
戰旗獵獵,號角聲動。8月18日清晨,山西疾控應對秋冬新冠疫情大培訓、大排查、大演練誓師大會正在進行。“省委省政府立足戰時,著眼平時,高屋建瓴組建‘重大傳染性疾病防控與診治山西省重點實驗室’,推動防疫科研攻關,科研攻關項目達15項,已取得初步成果。全省疾控人一刻也沒有停下腳步,始終戰斗在捍衛和護佑人民健康的第一線……”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省疾控中心主任馮立忠神情堅毅、言語鏗鏘。
此時,作為重點實驗室《基于大數據的新型冠狀病毒輸入與本地傳播風險分析與預警機制的研究》課題主要參與者的省疾控中心信息中心主任羅小飛,心潮澎湃,又回想起科研攻關的時光。1月下旬,當疫情防控的戰斗號角在全省吹響,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大數據分析技術,快速掌握高風險地區入晉人員、密切接觸者的隔離觀察和健康監測信息,加強疫情防控工作,就擺到了羅小飛和同事們面前。1月27日臨危受命,僅僅3天時間,29日高風險地區入晉人員管理App上線,社區、鄉鎮使用該系統排查入晉人員76412人,追蹤管理密切接觸者5310人。邊開發、邊測試、邊使用、邊完善,24小時連續工作,技術攻關,用大數據和可視化技術把高風險地區入晉情況、病例與密切接觸者、行動軌跡、交通工具、傳播鏈展示得清晰明了,給流行病學調查提供支撐工具,給疫情防控提供了決策工具。“這段時間,我們已經完成對中、高風險地區入晉人員實時推送健康提示應用研究和測試,即將投入運行,助力我省秋冬季疫情防控工作。”羅小飛欣慰地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省首個P3實驗室的改造建設工作也在爭分奪秒地進行著。“P3實驗室是省市共建項目,建筑面積約2500平方米,建成后將大幅提升我省應對和防控重大、新發和突發傳染病的基礎技術能力和水平。”省疾控中心基建辦主任張克紅告訴記者,“為及早鑄好這柄全省防控新冠疫情‘利劍’,‘小步快跑、抓緊快辦’是我們工作的常態。”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不同階段中醫治療療效研究》已院內投產;《口服幽門螺桿菌基因工程活菌載體苗臨床前研究》已獲臨床試驗批件,進入初期臨床試驗;《新冠病毒核酸快速檢測試劑》已完成研發……從省委、省政府提出“平戰結合”“戰平共濟”思想,構建我省“重大傳染性疾病防控與診治山西省重點實驗室”以來,短短幾個月的時間,構建起了集“防、控、治、研、學、產”為一體的“1+4+2+2+2”運作模式,即:1所省級疾控中心,4所醫院,2所大學,2所研究院,2家企業,涵蓋了疾控、醫療、高校、科研、信息、生物、醫藥等領域,實現各個合作單位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各個合作單位傾力協作,交出了一份份優秀的成績單,彰顯了重點實驗室合作單位的科研實力和協作攻關的力量,浸透著一位位專注、專業、專心的科研工作者的心血與汗水。
每個人不問個人得失,只想貢獻一己之力
山西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感染免疫團隊由吳長新教授領銜,他作為“特異快速敏感鑒別診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試劑盒研制”項目負責人,緊急從英國返回主持項目實施,短期內即完成了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方法的建立及實驗室評價。“團隊積極研制定型了新冠肺炎核酸檢測試劑盒,目前正在委托合作單位進行臨床樣品測試。”吳長新欣慰地說。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病科基因檢測室疫情初期承擔起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的重任,包括患者的初篩、鑒別、治療監測等重要職責。4月中旬,開始對社會開放,盡量滿足愿檢盡檢,截至目前已檢測6萬余例。“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耐心、細心,更要有責任心,要用忠誠嚴謹的態度和專業精準的技術筑起一道‘偵察堡壘’。”科主任張繚云信心百倍。
山西高等創新研究院尚桂軍研究員和楊勃副研究員在疫情傳播的非常時期,利用他們多年在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方面的研究特長,積極組織院內科研工作者,快速精準地分析病毒蛋白結構,提出了病毒檢測與治療性抗體的研究方案。他們的團隊積極攻關研究病毒入侵與轉運機制,為后續疫苗研發提供了研究基礎。“每一名科研人員不問個人得失,只想為抗疫貢獻一己之力。”尚桂軍道出大家的心聲。
自實驗室成立以來,在開展重點病毒性傳染病病原譜、流行規律、病原體變異變遷特征,以及病原體分子溯源研究,建立和完善我省病毒資源與信息庫,發展病毒病診斷與防治新技術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上正在發揮巨大作用,有效整合凝聚了各單位優勢力量,真正實現人才、實驗、科研課題互通,全面提升我省防疫科研能力和水平。
把使命擔在肩上,將責任牢記心中
“建設重點實驗室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省敢于從零起步、瞄準一流,靠的是膽識魄力,靠的是忠誠擔當,靠的是勇毅前行。”重點實驗室首席專家任斌知說。
疫情初始,他迅速指導全省疾控建設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技術能力,構建實驗室檢測網絡,全天候檢測,為我省134例病例確診、指導溯源、精準治療以及全省動態“清零”,發揮了“一錘定音”的作用。在外防輸入的阻擊戰中,發揮核酸檢測技術優勢,創建平臺完成新冠病毒全基因組序列測序,為溯源和精準防控提供有力支持。他與實驗室的科研人員聯合開展新型冠狀病毒科研攻關項目,為切實增強我省應對重大新發、突發傳染病預防控制和救治能力殫精竭慮。
在進入常態化疫情防控新階段,他慎終如始,腳步不停,帶領團隊優化機制流程,針對性提出能力建設方案,挖掘潛力,強化骨干力量,手把手技術輪訓,提質提速,及時對全省疾控檢測人員進行培訓。截至目前,全省疾控網絡各實驗室較疫情初期日監測能力提升10倍。
在重點實驗室里,活躍著一批年輕的科研工作者,他們把使命擔在肩上、將責任牢記心中,為實驗室建設奉獻著自己的青春。1988年出生的趙君宇就是其中的一員,他不僅承擔著應檢盡檢和應急檢測等任務,隨接隨檢,盡可能為后續防控工作爭取時間,還主動參與新型冠狀病毒科研攻關項目。“80后”檢驗技師趙嶸向記者回憶起當時工作的情景,那時常常會遇到一天多次收樣,需反復多次進入實驗室,每次檢測至少5個小時,整天除了抽空吃口早已涼透的飯菜外,都在實驗室做檢測。
瞄準國內一流水平,建設重點實驗室,必然離不開領軍科學家們的強力支持。重點實驗室積極引進戰略科學家,柔性引進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徐建國,擔任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主持審定發展目標、科技攻關方向、學術學科建設、科研梯隊培養等重點實驗室戰略目標和方向。“我從山西醫學院起步,學的專業是醫學微生物,我愿為家鄉的發展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徐建國謙遜地對記者說。施一教授是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他欣然擔任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山西疾控事業的發展需要更多的人才助力,我愿意盡己之力。”施一說。樸素的話語,樸實的行動,是支持更是鼓舞。
從零起步,追趕超越,瞄準一流,勇毅前行。重點實驗室猶如播撒在三晉大地上的一顆種子,“一生十、十生百”,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這顆種子就一定會生根發芽、長出幼苗,開出璀璨的花朵,結出豐碩的果實,造福全省人民。